孙中山与两岸统一
辛亥革命网 2016-10-08 10:4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宋淑玉 查看: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直深受国人的尊重,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重大活动中,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可以进一步增进共识,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灵距离,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继续向前。
孙中山主张国家统一、热爱台湾
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国家统一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曾抨击西方列强阴谋分割中国领土的妄言,指出,中华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施政方针是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
中山先生之所以将实现中国统一视为“根本要图”,原因有三:一是国家统一早已积淀为中国的历史意识,他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二是实现国家统一符合全体国民的普遍期望,他指出统一“是全国人民现在的心理”,因为“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三是只有统一,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他强调统一与否是国之大事,关系到“中国存亡”和“长治久安”。并且在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况时,他坚信中国实现统一,“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
中山先生对台湾民众怀有深厚情感,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斗争过程中,始终关注台湾。在其各类论述中无数次提到台湾,明确表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在其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多次奔走台湾,致力于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促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是年春,孙中山和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等人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随即派杨心如到台湾,宣传革命主张,指导台湾的抗日革命斗争。1897年11月,孙中山又派陈少白到台湾,在台北良德洋行与杨心如、吴文秀、容祺年、赵满年等抗日志士设立“兴中会台湾分会”,领导台湾同胞开展革命斗争。
“二次革命”失败后,为寻求新的革命力量,孙中山拟到海外拓展革命势力。1913年8月4日,携胡汉民从福州乘船取道台湾东渡日本,途中在台湾停留,住在台北市“梅屋敷”酒店。孙中山在台期间积极会晤翁俊明、杨心如等台湾革命党人。当时正值台湾同盟会会员罗福星发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维护祖国统一的苗栗大起义,孙中山给予苗栗起义以极大的支持和直接指导。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 6月6日,孙中山携胡汉民等人从汕头乘船前往日本,途经台湾,于次日下午抵达基隆。由于受当时日本“总督”的阻挠未能上岸。1924年11月,孙中山自广州乘船北上途中,最后一次经过台湾。
两岸纪念孙中山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各地举办各种悼念活动,广泛使用“国父”一词来称呼孙中山。国民党方面通过时间、空间、仪式等多重维度,将孙中山符号灌输于社会政治与日常生活中,掀起了遍及全国的长久的孙中山崇拜运动。抗战期间,为激扬共御寇仇的民族精神,坚定全国民众抗战到底的意志,并与汪伪政权以孙中山正宗继承者自居而处处打着“国父”旗号相区隔。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表彰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此后,孙中山“国父”尊称正式确立,并逐渐在各种正式场合、官方文书中使用开来。
1949年10月,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后,继续尊崇孙中山为“国父”,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推行三民主义思想,注重研究孙中山思想。举行中山先生诞辰、忌日、包括辛亥革命及国民党建党的纪念活动,还建造了孙中山纪念场所,如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塑造了大批孙中山肖像,并在岛内以中山或以三民主义等名词命名街道、行政区划名称。即使在台湾当局推行“文化台独”期间,台湾民众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也未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