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孙中山思想的追随者:跃动的中国心难能可贵
辛亥革命网 2011-08-18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徐康 查看:
100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民族之统一”是孙中山的奋斗目标之一;100年后,两岸同胞隆重缅怀和颂扬孙中山及其革命思想。本文摭拾了台湾人民追随孙中山及其思想,表达对孙中山特殊感情的部分典型,使我们将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在一起。
林祖密李友邦追随孙中山革命
革命烈士林正亨,出身于台湾名门雾峰林家。其父林祖密是台湾著名爱国烈士。1915年林祖密加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后被孙中山委任为大元帅府参军、闽南军司令、粤军第二预备队司令等职。1925年被反动军阀杀害。台湾抗日将领李友邦,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激励台湾同胞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参加光复台湾的革命运动,还吸引无数台籍爱国志士投身祖国的革命事业。他们认为“欲致力于台湾革命运动,非先致力于中国革命成功。”孙中山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得到了台湾民众的认同。
谢雪红李伟光追寻中山思想
台湾被日本侵占后,日本殖民当局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破坏台湾和大陆民众的团结,怂恿台湾地痞流氓到大陆沿海走私贩私,经营赌场、烟馆等,影响了台湾人的名声。许多善良的台湾人到大陆行医、教书或经营企业,因担心被排斥而不得不假称自己是福建人或闽南人。在上海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的台籍人士谢雪红(后为台盟首任主席)、林木顺、陈其昌等认为,不能中日本的离间计,应公开承认自己是台湾人,“让大陆同胞知道台湾人是爱祖国的,大多数台湾人是善良的。”在孙中山逝世公祭仪式上,谢雪红第一次以“台湾青年一团”名义敬献挽联,引起轰动。事后,钱塘江大学福建籍学生,主动与谢雪红等台籍爱国人士联系,组织成立闽台旅杭同乡会。大陆和台湾同胞对孙中山怀有深厚感情,谢雪红以悼念孙中山的特殊方式,消弭大陆与台湾的隔阂,增进大陆对台湾的认同。两个月后,五卅运动爆发,谢雪红、林木顺等人又提出“收复台湾”的口号,赢得大陆人民的热烈响应。
中国政协一届会议台盟代表李伟光,曾于1920年11月随台湾医学专科学校观光团来到广州。在黄花岗烈士墓前,李伟光从72位倒在辛亥年第一声枪响下的精英身上,感受到辛亥革命的气息和力量。参观孙中山的军政府,使其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广州浓厚的革命氛围对李伟光触动很大。回台后,他十分关注台湾抗日运动,领导了轰动台湾的反日农民暴动——二林蔗农事件。
“2·28”亲历者的讲述
台盟盟员周青是台湾“2·28”事件亲历者。时任新闻记者的周青回忆,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围攻烟草专卖局,专卖局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孙中山,另一张是蒋介石,愤怒的市民撕碎蒋介石照片,而孙中山的则毫发无损。他们为什么对两张照片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台湾光复,使台湾民众期盼回归祖国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为追随孙中山思想,台湾成立了很多三民主义青年团(学习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倡民族主义,其革命思想和祖国统一观念对台湾民众产生了较大影响。陈水扁在任时,曾将孙中山铜像移除,台湾民众一片哗然。“台独”排斥孙中山的行为,遭到台湾民众强烈反对。至今,台湾发行的货币、邮票等,上面仍然印有孙中山头像。台湾民众崇敬孙中山。“2·28”事件时,台湾民众反对蒋介石派来的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对蒋介石颇有怨恨。周青在现场捕捉到这个细节,他认为,不仅表现了台湾民众对当局的愤懑,还反映了人们对孙中山的特殊感情,对其思想的追崇。
探寻辛亥革命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尊重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当今,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成绩显著,稳固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两岸同胞为振兴中华,“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员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台盟部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