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纪念文集》序
辛亥革命网 2011-10-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磊 查看:
100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变,跟100年前发生的那场革命有着直接的关系,是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推翻了沿续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这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说到辛亥革命,人们会永远铭记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同时也会铭记他所代表的那个反清革命团队,及其所作的历史贡献。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除了孙中山、黄兴这些革命领袖外,国内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她)们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在推动各地的革命运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东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策源地,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岭南温润的神山秀水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致力推翻满清皇权的辛亥志士。他们既进行和风细雨、绵里藏针式的革新,又参与暴风骤雨、摧枯拉朽般的革命,在看似给满清王朝一线生机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予以致命一击!出生于广东兴宁石马的革命志士何子渊正是这批人中的杰出代表。
广东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左1)接见《何子渊纪念文集》编委何潇鸿,并合影留念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在号称五省通衢的粤东大地上,便诞生了何子渊、丘逢甲这些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的有识之士。他们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开风气之先,率先引进西学,将贫民基础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从1885年起,先后创办了宇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同文学堂、兴民中学、兴宁县立中学等西式新学制学校。“聚百里之志士,开风气于一方”,创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这些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摒弃了清朝的科举考试,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和年青新锐随即脱颖而出。同盟会成立后,仅梅州地区便有200多名热血青年加入其中,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这不能不归功于何子渊、丘逢甲早年的教育革新。正是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教育革新,为后来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如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同盟会会计)、何天翰(同盟会司法部判事);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黄花岗起义烈士陈文友,以及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等大批辛亥志士都曾经师从何子渊。他们既是叔侄、兄弟关系,又是革命盟友、生死至交,都是诞生于梅州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典型代表。
说到辛亥革命,人们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广州黄花岗起义。其实,黄花岗起义只是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广义的辛亥革命还包括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而广州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两次潮州黄冈起义、广州新军起义等又大都发生在广东,其中1907年由许雪秋、何子渊、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大大超过了黄花岗起义。当时,潮梅地区参加响应者多达5000余众,震撼全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先声。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起义最后都功败垂成。但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绝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正因为有前面无数革命志士、民主先驱顽强不屈,慷慨赴难,历经数十次的失败,唤醒了千千万万沉睡中的国人,湖北武昌起义才能一举成功,中华民族的历史纪元才能被彻底改写。
今天,时代不同了,但先辈们那种不怕艰难挫折、不怕流血牺牲,锐意学习革新,吸纳世界之长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编撰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纪念文集》的意义所在。
谨此为序
张 磊
二0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张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著名“孙中山--辛亥革命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