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首义路》:铁血柔情之革命还原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会军 查看:
光阴流转,岁月如殇。当时间的年轮转过一个世纪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模糊成一份官方的纪念。这时候,我们有幸在文学的视域读到望见蓉的长篇小说《铁血首义路》,她以情义相兼、铁血柔情之笔为我们还原了辛亥年作为革命的真实面貌,让那些墓木已拱的先行者,以血肉鲜明的形象展现他们在历史上描画的如椽丹青。
革命一词,在常人看来就是一种理想的硬度,似乎和革命有关的都带上正义凛然的字眼。可是,在望见蓉的小说中,我们发现,其实革命也是生活的一种,在铁血之外亦有柔情的一面。《铁血首义路》是一部以还原武昌起义从酝酿发展到爆发的史实经过为题材的小说,却从一个烟花之地——胭脂巷谈起,让刘银根、曹玉林等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现身。人们很难想象,流连烟花之地的刘银根与曹玉林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银根原本是英租界仗势欺人的巡捕,最终却为了筹集革命军费、铲除内部奸细而英勇殉身。一直以来都沉溺在家业经营之中不问国事的曹玉林,当革命的枪声真正响起的时候,他也不惜倾家荡产来支援革命。因为在望见蓉看来,革命者并非仅有拯时济世的大情怀,也有私情不忘的小思绪。
曹玉林的两个儿子是最好的证明。大儿子曹新义留学归来一直以革命自居,哪怕经历牢狱之灾亦不曾退怯。可是,在名妓胭脂红面前,革命似乎就相形失色了。从开始见到胭脂红时“听着小曲儿,看着人儿,竟一时忘记了自己的使命”,许久才“从痴迷中醒转”,到辛亥革命那天在战场上的曹新义由于看到胭脂红所住的桃花坞起火了,便“来不及告假,便沿蛇山北沿,穿越重重荆棘,匆匆跑下山。”可见,在曹新义眼中,革命虽然神圣,可是,当它和内心的情思冲突的时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情感。
小儿子曹新生似乎为革命可以抛弃一切,他说“我参加革命,绝不是图虚名”,可是,当他发现自己在革命党内部争权夺利的时候被当作卒子弃用,以及发现自己的哥哥没有被通知来参加文学社成立大会的时候,“血便往上涌”。无论是曹新义对爱情的执著,还是曹新生对私情的牵念,都在还原着革命者情义相兼的形象。
自从90年代以来,“告别革命”的宣言让很多人开始反思革命的合理性,甚至李泽厚和刘再复等人都卷入这场关于革命的合理性之争中。这种反思的出现主要在于革命的暴力方式是否合理。望见蓉用她的小说告诉我们,其实,革命本身是生活的一种合理形态,所谓暴力的方式亦带上温情的色彩。
不惜为革命殉身的刘银根,当他发现曹新生以革命的名义伤害到自己的女儿时说到:“谁让我姑娘不痛快,我就要让他不痛快!什么狗鸡巴革命,谁惹老子不高兴,老子就革谁的命。”曹玉林一开始极力反对儿子参与革命活动,可是最终却拗不过父子之情,为革命活动毁家纾难。可见,参与革命的人并不嗜血暴力,反而总是表现出浓厚的人伦思恋之情。他们之所以选择革命的方式,是历史进程与生活道路的必然选择,就像刘银根等人用打劫的方式来获得革命经费一样,这种看似荒谬的行为在那种筚路蓝缕的历史条件下却有着其不言而喻的合理性。
而且,革命本身并不意味着暴力,就像小说中曹新生所说的那样,“革者,改也,除去之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只是改变那些不再顺天应人的东西,“我是不懂什么革命不革命的,原以为谁惹火了我,我就跟他干”,这种心理最好地诠释了革命本身发生的内在逻辑。至于其方式的选择,也有其历史与生活的必然性,如果可以用类似“光荣革命”的方式来谱写历史的新篇章,我想没有人会选择暴力流血的激进。
“革命者是什么样的?”刘银根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值得那些所有反思革命合理性的人去叩问自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地,革命的参与者其实并非都是政治意象鲜明、觉悟高超的人,而是普通的生活者,他们用铁血柔情的方式无意间参与了改变历史的进程。小说中写到,当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在召唤宋教仁的时候,他却碍于人身安全,“以报馆无人负责为托词”,不肯去武汉领导革命。刘银根投身革命,“心思也不能分半点在家事上”的时候,却依然为了女儿的幸福,问女婿曹新生“是革命重要,还是过日子重要?”革命者,其实并非亡命之徒,只是在个人与家国之间,选择用情义相兼,铁血柔情的方式让“家事国事天下事都一片喜气祥和”。所以,革命的合理性问题其实无需探讨,革命也无需为自己正名。望见蓉用她独有的方式告诉我们,当革命和过日子牵缠在一起的时候,革命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继续。它用深情厚义的方式诠释着生活本身的色调。
历史需要有人去翻开扉页,更需要人们去记住那些扉页的翻动者。望见蓉用一位女性作家铁血柔情之诗笔,还原着同样铁血柔情的革命者形象。让我们这些错过了那段历史而又承惠其渊泽的后人记住那些先行者用豪情与悲歌谱写的历史画面,还原了那段被人任意反思的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让人掩卷之余不免沉思怀想。《铁血首义路》,让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条通往辛亥革命历史现场的路……
(作者张会军系武汉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