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遗志 奋酬君愿——写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

辛亥革命网 2011-09-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叔岂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恍恍然,武昌城头的炮火已经飘过百年。“狂澜滔滔,一柱屹立;醉乡梦梦,灵台昭然”。百年足以消散一切,但一代人在昭然灵台所挥洒的头

  恍恍然,武昌城头的炮火已经飘过百年。“狂澜滔滔,一柱屹立;醉乡梦梦,灵台昭然”。百年足以消散一切,但一代人在昭然灵台所挥洒的头颅与热血却从未淡化,也留给了世人永存的纪念。

  辛亥年的那场革命作为一个光辉的历史符号,永久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近代中国的历史,写满了耻辱,伴随着西方列强炮舰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回想起那个年代,炎黄子孙不禁感慨涕零,国破民窘,风雨飘摇,社会凋敝,民族陷于亡种,但上层的满清依然固守千年未曾更换的一套封建纲常体制。“今日之中国,大变乃存,小变仍亡”,梁启超面此危局,不禁捶胸捣肺,义愤填膺。

  谁将能挽狂澜于既倒,解民于倒悬?是洪杨的“人上天国”,是士大夫的“师夷治夷”,还是康梁的“维新改制”……历史回答——都不是。中国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满目的疮痍,满目的涂炭生灵,始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华夏古国此时要在昌与亡之间做出抉择。每当时代在召唤,每及民族在呐喊,总有一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立言立行。

  于是,在南粤一个翠亨村的地方,走出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作为坚定的职业革命者,他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沉重使命,又必须在风雨如磐的漆黑夜空中找到一个民族前进的方向,走东洋,历西洋,涉南洋,负囊跋涉,鞍马不息。非是不息,不敢息也。民族的危机日甚一日,谁人不在挥泪争奋。惠州、镇南关、萍浏醴、广州起义相继失利,民主革命的阵营也严重分化,但穿过历史,你看到过孙中山等革命者有一丝一毫的气馁与悲叹吗?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正是他们不屈风骨的真实写照。

  仁人志士常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说。毛泽东曾说:“做好人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人。”时代在变,个体也在变,只有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洪流中始终认清形势与自我,才能不断因时趋新。从民主革命的先驱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鼎力支持者,从单纯的起义武装斗争到相信千百万工农的力量,孙中山没有拘泥于时代限制,而是不断地以进步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发展。“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构成了他一生的主旋律,也因而能不屈努力,不懈前行。

  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得神州第一功。武昌首义打开了一个时代的缺口,自此缺口打开,这个民族就再也没有停止自己变革图强的步伐。民有、民治、民享,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共和国几时方能建立,多少先烈之血曾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有鉴湖女侠的秋风秋雨,有八指将军的拼杀豪情……山河遥望,终不能忘却这些英灵!

  花开花落年年在,血冢黄花几度开。

  我们这代人能做的,只此八字——继承遗志,奋酬君愿。

  作为仲恺农校的一名学子,每当经过廖仲恺先生那尊披风栉雨,奔走呼号的塑像时,总有一股油然的冲动溢于肺腑,廖公是中山先生终生的追随者,不离不弃,并肩战斗了一生。重读这些先贤的壮怀诗篇,如同聆听黄钟大吕般的绝响,他们为中华民族竖起了一根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他们金石虹霓般的品质更成为了一个民族不朽的财富。

  百年际会,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将赋予其子民各自不同的使命。不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青年人肩头上的责任永远不变。当前中华民族正昂首于复兴大业的路途之上,前面必然布满荆棘,尽是险滩危崖,但在暴风雨中洗礼的雨燕的叫声是最为嘹亮的,雄健的国民也必将造就不平凡的国运。我相信:共和国的旗帜将在我们手中被擎得更高。

  岁月更迭,历史远去。思之所及,立诗一首:

  龙泉壁吟时有声

  封狼饮马何曾闻

  自古男儿负七尺

  蔚为中华万夫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