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辛亥革命精神 打破当前内外难关
辛亥革命网 2012-08-26 00:00 来源:柏仁文存 作者:成柏仁 查看:
今天是本省三十三年前的光复纪念,是省庆也是国家的光荣!犹忆辛亥之秋,武昌首揭义旗,孤军一呼,本省与湖南同日响应,从此风靡全国,二百余年君主专制的清室,不百日根本推翻,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遂崭然建立于世界之上。此一革命战役,本省的同盟会员,本省的军民同胞,远受孙中山、黄克强二先生的感召,近秉井勿幕先烈、张翔初(凤翙)将军的指示节制,攘臂奋拳,转战东西,事迹之忠勇,牺牲之壮烈,在开国史上,实为辉煌灿烂之一页。本应永远纪念,以无忘革命创始之艰难。民元以还,年年此日,集会纪念,祭奠先烈。自袁世凯盗国,陆建章督陕,反对革命,屠戮党人,此一仪式,即被取消。民国二十年后,本省当局一度恢复,行之未久,局势变动。抗战以后,全国动员,征调挽输,扰攘不宁,此一大典,渐復无人道及。本年,祝芾南氏来陕主政,勤奋励精,百废俱举,本省的起义光复纪念,乃于今天再度恢复。先烈的革命精神,固可纪念,而祝氏崇德报功,彰往励来,重视革命政府的立场,弥足令人钦敬无已! 记者忝附盟籍,武装参加辛亥一役,三十余年来,目击世变,万感交集。辛亥所求之目标,至今尚未完全达到,对此纪念,实有不能已于言者,谨述感想一二,唤醒吾陕同胞之革命灵魂,一心一德,团结奋斗,继先烈未竟之志,挽国家垂危之局,则幸甚矣!
首先,值得我们纪念者,实为辛亥先烈同志冒险犯难之强毅镇定精神。当时潼关三失三得,烽火扰及华渭,而省垣镇定如恒,西路升允所提之甘军,犯歧凤,战三淳,进陷乾礼,而省垣屹立如故。当时之革命党人,军政同志,自上至下,惟思破敌御侮之策,不作临难退避之计,纯洁精诚,矢死报国。扩充继续此种精神,必能与今日之敌寇缠斗到底,不至今日憂豫西,明日憂关中。敌来则拼斗,不来亦时思发展。辛亥陕西义军,曾一再打出潼关,经灵陕而至观音堂,进援河东,收蒲津而攻下运城。若问当时之装备,则步枪全系杂色,白刃铡刀,皆成利器。以物质论,万无阻御清军之力;以精神论,则前仆后继,奋勇争先,卒能战胜清军,促成共和统一的实现。此为我们今日之所应感念效法者,东望寇氛,辄思往烈,此其一。
其次,我们应该郑重指出的,实为辛亥先烈同志的淡泊权利,鄙视功名的思想和作风。当时的革命党人,做梦也想不到做党官。对权位,对金钱,更避之若浼。贪污舞弊,好像似尚未发明。行为偶一不检,不说政府法令,即同列的清议,已经抨击得不可为人。所以,看守藩库的某君,盗取了若干银两,被人唾骂一生。以彼时与今日比较,简直不知隔离了几多世纪。今日人人会谈国父遗教,人人精通三民主义,但是实践力行起来,则遗教自遗教,主义自主义,而营营于权利地位且具炽烈欲望的人,则司空见惯,满坑满谷,以视当年的党人,只知“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革命纲领,而即赴汤蹈火,效命疆场以求实现者,实不可以道里计了。此其二。
复次,辛亥革命的意义,为的是推翻专制,求得民主。当革命风潮澎湃剧烈的时候,清室为缓和潮流,愚弄百姓,曾下预备立宪之诏。康南海、梁任公虽亡命海外,然亦唱出中国国民教育未普及,自治未实施,故只鼓吹君主立宪,而反对彻底革命行为。当时的革命党人,对清室固然大声疾呼,揭破其欺骗之计,即对康梁,亦何尝不攻击得体无完肤。自辛亥至今日,三十三年了,自抗战开始至今日,也已七年有半了。我们在前期,无时无刻不憧憬民主;在后期看了世界的潮流,受了盟邦的感召,尤其遇见轴心侵略的残酷教训,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以加速战争胜利之早临,尤为刻不容缓之图。去年,中国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决议,于战事结束后一年内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 实施宪政。最近,蒋主席更向国民参政会表示,考虑提早结束训政的问题,使国家的事,早日由人民大家来负责。这可见政府领袖,对赶速实行民主,是具有极大的决心和极坦白的态度。今日,我们因回忆辛亥革命以前的种种往绩,更企望政府迅速决策,提前结束训政,无令清室当局及康梁辈,在地下笑人,此其三。
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回顾学习者尚多。兹仅列举上述诸端,诚知挂一漏万。然而,鉴于当前国势的危岌,实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希望三秦同胞,继续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勇往直前地奔向民主之路,以求克服当前的内外难关。
(《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社论,194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