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精神
辛亥革命网 2012-08-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辛亥百年”的热度早已散去。两岸就像逛过一场政治庙会一样,一阵热烘烘后就完事了。
人们之所以要纪念一个人,就应该搞清楚为什么要纪念他,而不是因为政治需要他的时候就拿出来晒一晒,不需要他的时候就雪藏到冰箱里。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被永载史册的一位历史人物,其政治辈分不但高于蒋介石,也高于毛泽东。孙中山生前发表过很多的言论,也留下过一些著作,比如《建国方略》,等。可是,人们是否清楚,孙中山的精神是什么呢?
孙中山的一生是反叛的一生,是追求政治理想的一生,是为了实现“自由、民主、救中国”的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组建政党,组织暴动,却屡屡失败,最终连彪炳千秋的“辛亥革命”也是在别人的指挥下无意中取得“成功”的。在满清王朝最为腐败的岁月里,武汉的革命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把自己变成了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后却让孙中山来当临时大总统,而孙中山后来又为什么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让给了满清王朝前重臣、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呢?
为了解答这些个疑惑,笔者走遍了海峡两岸几乎所有孙中山的纪念馆和孙中山的祖籍地,希望可以获得一些灵感。前几天,在广州新白云机场成功转场八周年纪念日的喜庆时刻里,笔者特地再一次飞到广州,然后驱车前往东莞市长安镇上沙乡,目的是参访“孙中山先代故居”。
东莞位于广州的东南方向,距离一百多公里,南面与深圳比邻。著名的“虎门销烟”的所在地虎门镇就在上沙乡的附近,车程仅十几分钟左右。没有到过东莞的朋友根本想象不到,这里已经高度城市化,而且其城市化的繁华程度远远高于内陆很多省份的省会城市。在上沙乡,笔者完全看不到田野了,举目望去,高楼大厦林立。笔者花了很长时间到处看,偶然看到一个石牌坊,上面写着“孙中山先代故居”。牌坊的两边有一副孙中山嫡长孙撰写的对联。上联是:中所敬仰外所景从革命首倡共和肇建;下联是:山无不容河无不润故乡追念浩气长存。
穿过牌坊,我走进了“中山大道”,试图想找找“孙氏祠堂”。当地人告诉我,如今在上沙乡居住的几乎全是外来的人,因为孙中山的后代早就迁居到了中山市。于是,我明白了,这里只是“孙氏先人住过的地方”而已。事情也巧得很,那一天的《广州日报》刊载了一条报道,重申孙中山的祖籍地并不是在东莞上沙乡,也不是在河源市紫金县,而是在河源市的和平镇。
历史上的纠纷不停歇地延续,只不过是纠纷所牵涉到的利益诉求不同罢了。在笔者的理解中,不论孙中山的祖先是来自上沙乡的广府人或者是来自河源市的中原客家人,他是一个有精神的革命者,是一位屡败屡战,为了中国人的自由和民主而不停地挑战封建专制制度的伟人。当我不停地徘徊在牌坊的周围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清晰的领悟:孙中山的精神是永不言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有的人为了理想不惜代价;有的人为了理想瞻前顾后。很显然,孙中山是一个义无反顾的革命家,跟着自己的理想走,任凭战友叛变,任凭同党倒戈。作为一名革命者,孙中山无法做到洁白无瑕;可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孙中山似乎没有动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去残害过自己的同志。孙中山是一名永不言败的人,当形势需要他放弃一切的时候,他的确不眷恋权力和荣华富贵;孙中山是一名永不言败的政治家,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无怨无悔地放弃过很多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