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
辛亥革命网 2012-02-08 00:00 来源:http://www.fantizi5.com/zimi/ 作者:归一 查看:
三、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革命推动启蒙,启蒙促进革命。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民主思想,对于君权神授、官僚政治、宗法等级制度、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大胆地提出质疑,广泛地开展批判,促进了民主主义观念的传播,也为后来思想解放运动开了先河。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如革命、爱国、救亡等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等观念广为流传,特别是孙中山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以后几十年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旋律。在普通群众心目中,革命不再是造反,成为一种正义行为;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可以说,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意识形态和思想话语体系的转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启蒙作用。
另一方面,正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催生了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只是“去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一批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和在辛亥民主革命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逆流,进行深刻反思,认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于是提出伦理觉悟、改造国民性,从而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潮大量涌现,各种主义和学说层出不穷,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新兴的社会思潮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思想。许多进步青年都是经历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进一步觉醒,才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四、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干部准备
许多参加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抛却个人的幸福,背叛自己的家族,自愿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辛亥革命的影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吴玉章、林伯渠、朱德、董必武等都是同盟会会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刘伯承、张云逸、徐特立等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参加者,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正是在辛亥革命的潮流中,许多人有了爱国救亡的意识,接受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辛亥革命的成功,曾使他们欢欣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他们以深刻的启迪。他们从辛亥革命未能根本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这一事实中,逐渐觉悟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实际上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另外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恰在此时,传来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人由此看到了新的出路和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五、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中,首次在中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使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有了自己的旗帜和统一的指导中心,这些为后来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及其政治纲领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这次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比如组织涣散,派系纷杂,不能集中力量对付反动势力;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没有依靠并发动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没有实现农村的大变动等。这些都给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总结辛亥革命的沉痛教训,并在新的探索中选择了走俄国人的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最终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奏。无论从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还是失败的一面,都埋下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种子。回首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