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吾师——读《老子挨打》

辛亥革命网 2014-06-10 00:00 来源:《写作》1997年第一期 作者:金宏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老子挨打》这篇作品就是想让人们记住老子的老师商容,记住默默无闻的教师,记住那些叶子。这是一篇呈给逝去的万千商容先生的祭文,这

  读《老子挨打》,我很感动。作者真是读懂了教师的人!

  人们说教师是园丁,培育出鲜花朵朵。我却以为教师有点像叶子,教师从事的是叶子的事业。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叶子陪衬了花,叶子更将生命的一部分输送给了花。有了教师这样的叶子,文化之树就能常绿,社会空气更加清新,祖国的花朵才能开得鲜艳。叶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枯黄,然后飘零,然后……世人记住了名花,却忘了叶子(少有名叶!)。世人记住了老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商容。《老子挨打》这篇作品就是想让人们记住老子的老师商容,记住默默无闻的教师,记住那些叶子。这是一篇呈给逝去的万千商容先生的祭文,这也是一首献给活着的万千商容先生的赞美诗!

  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土,作者扶起了被湮没千年的商容先生:在“血红的夕阳中”,商容先生的“侧影精美辉煌,宛如一尊圣像!”在“天下利令智昏,迷途于无道”之时,商容先生满怀忧患,想着使“‘道’光大于天下,造福于万民”的大问题。“不强人以同我,亦不丧我以逐物,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化育大器……”是商容先生的教育哲学。传授真知,不论愚智,不论血缘,是商容先生的育人胸怀。商容先生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商容先生的形象被圣化了。一圣化就难以表现人物的丰厚,但不圣化又难以表现“师”的神圣,这是一种艺术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作者设置了许多细节:表情细节(脸的描写)、心理矛盾细节(对血缘的考虑等)、动作细节(筹算春天秋天等)。在过程之中,在行动之中,矛盾部分地被消解,商容先生被立起来了。当然这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

  小说文笔典丽,很耐读。无论描写还是叙事、述理,都能见出作者的艺术功底,见出作者不是游谈无根之辈。

  但从整体上看,我觉得这篇作品话语有点儿不一致。主题是小说叙事,结尾却是新闻笔法。从容走笔直到“老聃的目光终于穿透了那球”。此前是小说叙事,前后连贯,感情隐蔽,是浑然一体。此后为新闻笔法,一跃千年,议论风生,感情外溢,是大杂烩(言重了!)。结果,古今粘连,文体杂糅,前后比较,风格不一。这也不好责怪作者。没有这种结尾,不足以呈示主旨;有了这种结尾,却又显得多余。这也是一个艺术矛盾。这个矛盾却没有前一个矛盾解决得那么好。

  我最欣赏的是小说主体中的巧妙的艺术组构。“老子挨打”颇具匠心。老子先是真的挨打了,打在手上,老子“迷惑”“惊异”。老子接着又挨打了,打在心里,老子悟到了点儿“什么”。商季孵鸡蛋,商容算春秋,是智慧的荒唐!商氏父子的巧设玄机,无非是为棒喝英才。这连连挨“打”,终使老子开悟。老子因有悟性,才有后来的传知仪式。商容没有将那一盘一球传给儿子商季,却传给了老子,当时他说“此乃一副重担,一副重若千斤、万斤的重担”。那一盘一球,一实一虚,充实老子、启迪老子,终使老子成为“百家之元祖”。这种组构,既有艺术机巧,又含哲学意蕴,真是妙笔!

  两千年过去了,终于有了教师节。十多个教师节过去了,教师又怎么样呢?这只有为师者自知,这只有作者这样的人懂得。为师立传,功德无量;记住教师,算有良知。

  商容,商容,不要露出您的伤容!

  商容,商容,不要伤了您的笑容!

  编者按:本文原载《写作》1997年第一期,作者金宏宇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