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海参崴中国男青年(2)
辛亥革命网 2011-02-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任冬林 查看: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后,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吓破了胆的咸丰帝逃到了热河行宫。奉命留守谈判求和的清朝大臣奕訢被迫乞请沙俄公使从中斡旋,沙俄公使答应出来“居间调处”的先决条件是重新划定边界,威胁奕訢说:“中国在目前情况下进行抵抗是不可能的”,“必须立刻同意联军的一切要求。”④并大肆炫耀俄国陆军如何强大,如果清王朝不答应俄国要求,则“兵端不难屡兴”。奕訢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恫吓挟持下,为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除迫使清王朝确认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外,还规定中俄原“共管之地”,乌苏里江以东直到海边东方最重要的军港城市——海参崴,都成了俄国的领土。
俄文底壳的翻译煞费苦心,俄罗斯历史上曾作过文字改革,我遍请了朋友圈中学过俄文的朋友也难尽译,只好留待读者群中的学究来破解了。底壳背面右上角的俄文ВЛАДИВО СТОК,音译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威);接下来的二行俄文,СВЪТЛАНСКАЯ УЛ译为斯菲特蓝思卡娅街,Д.КУППЕРЬ —11译为房屋“库瞥里”11号 ; 下端细小的俄文可译为莫斯科印刷。左上角的ФОТОГРАФЯ为照片;艺术图案中的俄文ЛИВАЙ 音译为利威,最下端的则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乾片”N张“保护”之意。底壳正面左下方模压显示的应该是“海参崴利威照相”摄影屋(师)的标志和俄文签名了。
底壳印制年代不得而知,但从底壳汉文编排顺序,特别是俄文编排顺序均受当时汉文化从右至左书写习惯的影响来看,明显属于俄罗斯相馆老板在海参崴成为俄属地不久为“尊重”、“笼络”当地华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再从男青年照相着装打扮来看,外面穿的是清朝礼仪时装—— 长袖马褂,脚上的白布袜及右脚袍子下露出来那绑好的黑色裤口,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显得那么地道、得体、自然,全无半点租借穿戴之感,更无半点被“异化”之处。加上后来俄国“要地不要人”的政策,“恨不得把所有原来中国人的痕迹都抹掉”的历史,种种迹象表明,底壳的印制年代应为海参崴成为俄属地早期所制。
笔者正在感触良多的时候,隐约感到底壳这幅宣传画左上角穿云破雾光芒四射蓬勃向上的太阳位置有点碍眼。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如果是寓意美好前程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能出现在左边呢?岂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翻译成汉语就是控制东方之意,难道底壳欲表此意,连太阳升降的自然轨迹也能如此随意更改吗?如果是指日落西山时的景致,俄罗斯相馆老板又怎能容忍自己的事业被寓意成日薄西山的前景呢?
再次凝视照片上海参崴中国男青年,不禁浮想联翩。昨日还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今日却沦为俄帝国中国侨民的身份。事实竟是这等残酷,谁之罪?透过他那略带哀怨的眼神是否告诉人们: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摄影术这项“西洋之长技”诞生于1839年。那么,这位海参崴中国男青年到底属何阶层之人,能这么早就享受到西方摄影术呢?官吏之子?当年海参崴是凭一纸条约的签订划归俄国的,官吏们失去了继续升官发财的基础,岂有不回国钻营而选择留下来做侨民的道理。惟有可能的就是俄国人短时期内需要这批原官吏帮助俄国渡过这片土地统治上的“真空”时代。即便如此,官吏们的宝眷早就应该离开了这是非之地。
显而易见,海参崴中国男青年为当地富有的商贾子弟的可能性极大。留下来的穷人无力迁徒,富人们则有大量搬不动买不掉的资产“赖”在这里,再加上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对他们的出路还是有所眷顾,惟“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之条款。穷人、富人们在这里赖以生存的条件暂时还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故他们只有留下来做侨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