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最早的孙中山“博爱”题词

辛亥革命网 2019-11-25 09:01 来源:团结报 作者:蔡燕 查看: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特藏展厅内,静静悬挂着一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书法题词,这就是孙中山先生于1907年为邓荫南题写的“博爱”横幅。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博爱”题词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珍贵墨宝,其中“博爱”二字是孙中山题词中最为常见的内容之一,为世人所知晓。那么,存世最早的“博爱”题词现在何处呢?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特藏展厅内,静静悬挂着一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书法题词,这就是孙中山先生于1907年为邓荫南题写的“博爱”横幅。这幅“博爱”题词,既是孙中山伟大人格的写照,同时也承载了孙邓二人结缘革命、患难与共的友谊佳话。

  毁家纾难 奔走革命

  邓荫南(1846—1923),原名松盛,字荫南,因在家中排行老三,又称邓三,广东开平人。他早年随父兄到檀香山谋生,白手起家,先后经营农场、蔗园和糖厂,因而致富。他为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威望,深得华侨敬重。1894年,经孙中山兄长孙眉介绍,邓荫南与孙中山结识。交往中,他对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的政治理念颇为赞同,并与这位比自己年轻20岁的青年领袖结为莫逆之交,从此便一生追随革命,矢志不渝。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经费完全依靠华侨的资助。邓荫南带头拥护,慷慨解囊,并选为值理,成为加入最早、积极出钱出力的兴中会元老。次年,为跟随孙中山回国革命,邓荫南又毅然将在檀香山经营多年的工厂、农场等家业全部变卖,用来充当革命经费。关于他的这一大义之举,近代革命家陈少白在所撰邓荫南生平中也特意提到:“孙君乙未回国,函招之回。君挟数千金归,尽以助吾党。”

  回国后,邓荫南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1895年,他参与筹划广州起义,频繁奔波于香港、广州之间,联络人员、购买枪械。广州起义不幸失败,邓荫南避开追捕,匿居澳门,并资助包括陈少白在内的多名同志转移避难,保存了革命力量。

  一时的失败并未击垮邓荫南的革命斗志,他依然秘密开展各种反清活动。1899年,陈少白奉孙中山之命到香港筹资办报,在邓荫南的大力协助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于次年初得以出版,成为策划革命起义的大本营和宣传阵地。邓荫南对革命的无私奉献、矢志不渝,不但为革命同志所钦敬,连作为政敌的保皇派也称道不已。1900年,梁启超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这样评价他:“此人倾家数万以助中山,至今不名一钱,而心终不悔,日日死心为彼办事,阖埠(檀香山)皆推其才。”

  之后的惠州起义、黄花岗起义,邓荫南均参与谋划、响应,虽几经失败,然屡败屡战,终不改其志。及至武昌起义爆发,邓荫南组织民军响应,光复广东新安(今深圳市宝安区),任新安民军监督、开平民团总长。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邓荫南先后担任总统府参议、内政部农务局局长、开平县县长等职。

  临危救难 老而弥贞

  1922年6月11日,孙中山回返广州,邓荫南到新街站迎接。他担心孙中山安危,立刻汇报说:“陈炯明在惠阳召集他的爪牙频频开会,显有谋乱企图,请由其他车站下车,万万不可直到黄沙,免受陈炯明暗算。”但孙中山不以为然,认为陈氏不会有此举。不料几天后,6月16日,陈炯明果真发动了“炮轰总统府”的武装叛乱,孙中山避难永丰舰,形势危急。得知这一消息后,已是76岁高龄的邓荫南焦急万分,立刻筹款一万余元,支援平叛。他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多病缠身,举兵开平,意欲救难广州。无奈叛军阻挠,未能成功。

  在永丰舰上指挥平叛近2个月后,孙中山于8月10日离开广州,13日到达上海。邓荫南赶至上海,孙中山派他去澳门组织军事机关,继续与陈炯明作斗争。邓氏随即到澳门集结华侨,成立了华侨炸弹决死队,在陈炯明部高级军官经常出没的场所制造炸弹案等暗杀行动,有力支持了孙中山的讨逆行动。1923年,平叛战斗仍在进行,邓荫南却于2月5日在澳门病逝。孙中山知悉噩耗后悲痛不已,追授其为陆军上将,特发银1000元治丧,并亲自为其遗像题词:“爱国以命,爱党以诚。家不惶顾,老而弥贞。”同时下令在广州东郊大宝岗(今先烈南路)青龙坊安葬遗体,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

  生前亲题“博爱”相赠,死后亲书挽联悼念,足可见孙中山对邓荫南的由衷褒奖与深情厚谊。这是他们在近30年腥风血雨的共同经历中,结下深厚革命情谊的真实写照。

  博爱为民 后人缅怀

  从书法风格上看,孙中山书法以唐楷为本,风格舒展大方,气息淳厚自然,笔画圆融,自创一格。谭延闿曾评曰:“时贤谓总理之书,深得唐人气韵,流美自然,非力学所能工。至其矜慎厚重,不诡不随,又适如其人焉。”书虽小技,可以通道。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重在写志、写心。通过对这幅“博爱”手迹的欣赏,我们可从中领略孙中山先生高远的革命志向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博爱”二字,言简意赅,它集中体现了孙中山毕生所追求的革命理想,那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中山先生一生乐书“博爱”,据刘望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一书统计,有关“博爱”的题词达64件之多。而二史馆所藏的这幅1907年题赠邓荫南的作品,据考证是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博爱”字幅。也正因为有着如此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该题词于2002年就入选了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博爱为民,以仁待民,是孙中山倡导和追求的“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他的“博爱”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爱人类爱和平、爱中国和中华民族作为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体现了孙中山的宽阔胸怀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对当今实现中国社会和谐及世界和平发展,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值得后人薪火传承,发扬光大。(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