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兄耿丹参加辛亥武昌首义纪实(2)

辛亥革命网 2022-01-27 08:53 来源:《湖北文献》第56期 作者:耿心 查看:

耿丹,字仲钊,湖北安陆人。1901年,入武昌武普通学堂。后转入湖北陆军小学堂。1911年参与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大会,筹划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率陆军中小学生参战,负责官钱、铜元、军实局警戒工作。

  四、翊赞黄陂维护开国大局

  黄陂黎宋卿先生,虽非革命党出身,但自被拥戴出任都督,始尚犹豫两日,继经吴畏公勗以民族大义,复说明当时大好革命形势,旣便于革命行仁,亦适于个人创造锦绣前途,时先仲兄侍立吴公之侧,年方弱冠,英气勃勃,正欲补陈吴公辞未达意之处,踌躇不敢贸然启齿,吴公乃乘机居中介绍,黄陂立即莞尔下问:靑年队长,有话请说,我当洗耳倾听。此一俨然长者慈祥亲切口吻,足以鼓励先仲兄勇气慷慨陈辞:首先说明 中山先生致力革命,第一要实行民族主义:即推翻满族统治,还我河山,与孔子主张严华夷之别,内中国而外夷狄,若合符节。第二要实行民权主义,即仿效美国华盛顿革命,永久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与孔子主张民本,孟子主张民贵同一构想,而延伸为民主政治。第三要实行民生主义,即效力经济建设以求富,平均地权以求均富,与孔子主张足食足兵,富而好礼,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主张有恒产而后有恒心之观念,契合无间,总之理想崇高而切合国情,时机成熟而实践容易,凡属血性靑年,莫不倾心悦服,甘愿牺牲身家性命,历经十次起义失败而不灰心,今全国正寄望于地灵人杰之武汉,继起直追,撷取革命成功之果实,而武汉志士又寄望于我都督睿智领导,可谓天与人归,胜算在握,务望采纳吴畏公之劝告,不再迟疑,领导群伦,实心任事,以顺舆情,而安民心。黄陂见先仲兄语言清朗,辞婉意诚,深受感动,立即改容致答:今而后知 中山先生倡导革命是为建设国家富强,不以破坏报复为快;是主张天下为公,而非为私人打天下;是以民主制度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使我茅塞顿开,愉快万分。就中尤以 中山先生崇高革命理想与孔孟之道契合无间,并非外间所传离经叛道,为我前所未闻,使我更有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之感。我决改变初衷,采纳二位之劝告,正式视事,尽忠报国,完成革命,尚望两君勿忘今日之幸会,此后遇有措施失当,考虑欠周,事无巨细,从旁匡助。此即黄陂变犹豫为效忠革命之经过也。迨至都督府正式成立,由吴公建议以陆军第三中学学生军为骨干,扩编成都督府禁卫军一标(今之一团),负责保卫都督府安全,兼任支援武昌警备部队,维持治安,其标统人选,黄陂不待吴公推荐,即委先仲兄充任,自是三人形成小组,同心协力,殚精竭虑共维大局,卒底于成,其中经纬,说者谓幸运多于人谋,惟究其实,天下决无不尽人事而坐享成功之理,且时值非常,局势瞬息万变,肆应之难,非可言喩,三人面对危疑震撼,赌命斗智,视若寻常,尤需发挥潜能,制敌机先,争取时效,否则稍纵即逝,一着错满盘皆输,黄陂居高位,固不敢掉以轻心,贻误大局,先仲兄位卑权轻,随分尽职,已属难能可贵,似不应责以攸关大局安危之重任,徒以身受黄陂知遇倚畀,视同吴畏公,更因年轻心热,惟知达成革命任务,为感恩图报不二法门,用是罔顾艰险,意图挽救武昌孤悬江右危机于先,扭转革命形势以免功亏一篑于后,且宅心仁厚,功成不居,亦不外泄,以免影响黄陂威信,兹谨分别简述经过,以明武昌首义成功,绝非侥幸,端赖人谋之一斑也。

  其一:为说服张彪放弃汉口

  武昌首义之夕,清军统制张彪虽继瑞澂之后,逃离武昌,潜赴汉口,乃意图以刘家庙为据点,指挥汉口防军,作困兽之斗,时武昌初复,人心惶惶,各国领事尚未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邻省长沙、九江亦正在迟疑观望,而武昌孤悬江右,亟待光复汉口以为犄角支柱。并闻清廷已派荫昌率师沿平汉路南下增援,尤应乘其未到以前,争取时间,早复汉口积极布防,以防意外,惟环顾鄂都督府虽已正式成立,而内部人事安排,行政部署,尚未步入正轨,计较个人之权位者多,留意大局重重危机者少,黄陂与吴畏公、先仲兄三人为统筹全局,责无旁贷,认为当时万事莫如光复汉口急,但光复汉口旣无足用之兵,有之,复恐兵连祸结,旷日持久反予荫昌以可乘之隙,于是吴畏公建议遴派代表冒险赴汉游说张彪自动放弃抵抗,黄陂初有难色,理由有三:㈠张彪不学无术残酷野蛮,若代表与之话不投机,恐有生命之忧。㈡代表人选要有胆有识,不卑不亢,除机智应变外,尚需辩才无碍。㈢似此才能,急遽之间,何处访求,即使果有其人,我为爱惜人才,亦不愿在生命毫无保障之下,贸然派遣,时先仲兄在座参与末议,尚未轮及发言,至时迅即起立,自告奋勇,自愿承担游说张彪之重任,吴畏公为顾及先仲兄安全,不待黄陂发言,首先反对,黄陂和之,顿成僵局,先仲兄乃从容慨陈:自奉委为标统后,深感责任重大,惧有陨越,曾禀奉 先君训谕,颇以远大相期,并抄示曾文正昔日治事接物足资借镜之名言如下:「勤以率众,无间昕宵,俭以奉身,不殊寒素,其生平所以自勗勗人者,为不畏难取巧,虽前有危险,后有谤议,亦毅然赴之而不顾。至袍泽相处,有功则谦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任,始则部众化之,继则同寅感之,最后各省亦慕而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宏济艰难者亦在此。」丹誓当终身奉为圭臬,笃践力行,于私仰副亲望,于公亦不负都督破格栽培,以报知遇,今游说张彪,势在必行,旣不能因代表人选困难而中止,尤应争取时间,早决大计,丹自顾胆识、机智、辩才,均不足仰副都督理想代表之条件,惟早经以身许国,今又心仪曾文正不畏难不怕死之作风,故甘愿赴汤蹈火,以应国家之急,且曾闻畏公言:昔日都督与张彪共事多年,遇事不敢上人,尤不欲与之争功攘利,张彪早已心存感激而未及报,凭此一事,定可托庇逢凶化吉,两公似可不必为我安全躭忧,并恳求都督亲笔致函张彪,为我介绍,侧重叙旧,动以感情,丹则相机晓以利害,在不伤其自尊心之下,谅不致引发杀机,况古有「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之史例,张彪虽未闻大道,身为军人,对此粗浅俗谚,必有所闻。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时不可失,务请都督勿再迟疑而误大事。于是先获黄陂首肯,吴公则退而硏究此行各项细节,至俱臻妥适后,亲送江岸,互道珍重而别,时吴公已与高尚志同时发表为革命军第二、三两镇之统制也。

  武昌起义后二日(八月廿一日),先仲兄携致赠张彪旅费五千两银票一纸及黎黄陂亲笔信件,微服渡江赴汉口刘家庙张彪临时指挥所求见,晤对之初,张彪略显敌意,迨至启阅由先仲兄代撰黄陂亲笔之文字浅显,情词恳挚之信函及附赠之旅费,始改容寒暄,先询先仲兄家世、年龄及所受教育,服行军职经过,次问来意,又不待先仲兄毕其辞,即笑语先仲兄曰:「黄陂信中说你少不更事,惟一长处就是不怕死,所以自动要求做代表,并料准我与黄陂交好多年,必能爱屋及乌,不致伤你性命,黄陂才放心任你为代表,似此胆识过人,料事如神,又如此靑年英俊,无怪深受黄陂器重,请放心,爱才我亦不落人后,决不让黄陂专美于前,不仅不以你当奸细治罪,而完全接受你请求,立将汉口防务和平交与黄陂接管,最后并提及渠与黄陂同受张南皮(之洞)知遇,南皮一生致力革新工作,整军备、兴学校、办实业,目的在富国强兵,现在听你说革命党亦为建设而革命,旣不是土匪乱党,亦不是为个人打天下,最后的目的,同为国泰民安,我也衷心赞同,不过黄陂有幸,早认识你,早了解革命之大道理,登上革命元勋寳座,仅此一点,我自知落后黄陂一步,此后攸关国家命运,我决不嫉妒,因我行运较早,好运已过,不再强求,当时先仲兄亦深佩其赋性豪迈,尚不失为识时务之俊杰。逮至武昌首义后六年(民国五年)黄陂第一次任大总统时,不待张彪请求,即任之为将军府虎威将军,旨在酬其和平让防汉口之功。时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反抗革命之逊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亦正退寓天津,闻讯立即呈请援例,黄陂亦欣然允诺授为将军府直威将军,盖李准虽在辛亥三二九反抗黄克强先生领导之义师,而在半年后广州响应武昌起义时,又义助广东都督胡汉民先生效忠革命,差堪媲美张彪同为识时务之俊杰也。

  其二、为极谏黄陂重振雄心扭转大局

  黄陂自允就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后,风声所播,各省纷纷响应独立,清廷继荫昌之后改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南下督师,时黄克强先生自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失败,方蛰居香港,至是闻风兴起,率先赴义,于九月七日潜行抵鄂,黄陂钦其威望,任之为战时总司令官,登坛授印,礼极隆重,黄公统帅革命军与清军血战于汉口大智门刘家庙一带,屡进屡退,相持不下者达一月之久,革命志士虽士气旺盘,卒因训练装备远不及袁部冯国璋所属北洋军,十月七日汉阳遂失陷,革命军退守武昌,黄公不自安引咎走上海,时距苏、浙、镇、沪联军克南京(十月十二日)及武汉南北两军停战议和,(十月十三日)仅五、六日之隔,由于敌军踞汉阳龟山,砲轰都督府,导致武昌风声鹤唳,一夕数惊,黄陂被迫暂迁至城郊洪山圆通寺办公,表示决不屈服。先仲兄时尚未婚,久经习惯以军为家,自亦随之同迁洪山,朝夕不离左右,所幸万武樵(耀煌)、张伯常(笃伦)、辜达岸(仁发)三先生早经先后返鄂,均能不计名位,共同佐助先仲兄分负标部训练作战之责任,因限于编制,不能同时延纳,经请吴畏公(兆麟)借箸代筹结果,张先生因与先仲兄有郞舅姻亲关孙,未便屈致标部共事,吴公乃任为第三镇参谋,辜达公与吴畏公之介弟吴兆鲤先生在日本士官学校同学,此次联袂返鄂,早有成议,同入吴畏公戎幕任参谋,于是先仲兄特敦请万武公任标附(今之团附),万武公在前述同学四杰中,年龄较长,品端学优,为先仲兄钦服,今虽屈任标附,先仲兄仍敬礼不衰,事无巨细,莫不商而后行,甚至关于标部经理业务,因两人俱缺经验,深恐浪费而致有损公帑,特商由万武公挽其胞兄万玉拂先生屈就军需,万玉公竟能不避劳怨,严守预算,本量入为出当用不惜之原则,为肆应军中上下之方针,不仅尽扫清末部队克扣之积弊,遇有结余,亦均报由先仲兄裁决,悉充官兵恤赏之需,盖先仲兄深佩黄陂昔日治军谨严,重纪律而厚待遇,信赏必罚,用是上下一心,勇赴事功,其所以提高黄陂声誉者在此,而成为首义时众望所归之领袖者亦在此,先仲兄当时深愿步趋以力争上游,固由黄陂启之,而佐助其实践者,则万武公昆仲之功也。此外张伯常、辜达岸两先生与先仲兄俱籍隶安陆又同属武昌西路高小、陆军小学及陆军第三中学同学,张辜两公斯际虽身任第三镇参谋,而心在禁卫军标部(团部)除于汉口南北会战最激烈时,四杰同受黄克强总司令指挥,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将近一月,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外,四杰几无日不在标部聚叙旧情,检讨大局,旨在提高警觉,共谋最佳之因应,突破困境,开拓前途。先仲兄自得万武公臂助,每日尚需尽量腾挪时间,侍从黄陂,旣备谘询又经常奉命与吴畏公协调各派系强有力者之纷歧意见以期和衷共济,团结对外。十月十日上午八时左右,先仲兄因探悉武昌城内人心浮动,谣诼蜂起,特入府建议,自愿侍从黄陂,亲率府中三数文武要员,进城巡视一周,寓镇压于镇静之中,其所收安定民心之效果,远比武装镇慑为佳,不料黄陂已于早数分钟仅率亲随两人轻骑出府,经询据卫兵司令手指方向,系东向卓刀泉、靑山一带,先仲兄心知有异,乃不经考虑,亦无暇通知万武公,径自单骑追往卓力泉至靑山之间,始遥见黄陂骑骏马在前,亲随殿后,于是高声请黄陂留步,始见黄陂囘顾,认清系先仲兄自后追呼,声嘶力竭,乃停驰以待,逮至两骑相并,黄陂即率尔质询来意,先仲兄答以职司保卫都督安全,一闻轻骑出府,时值非常,危机四伏,乌得不惊,用是不顾一切单骑追寻,倘有不测,旣与都督共患难于前,则同生死于后,亦属心安理得,并仍面请黄陂返城巡视以安民心,讵料黄陂自汉阳失守,以为革命军倚若长城之革命伟人黄克强先生,尚不能战胜当时伪装效忠清室之袁世凯,对革命最后胜利,顿失信心,经踌躇三日,始决定离职出走葛店附近,投奔至亲,暂避一时,此刻先仲兄乃痛陈利害,剖析当时局势,进有生路,退无死所,恳求黄陂放弃逃避观念,重振雄心,迅速进城安民,以免革命功败垂成。所幸黄陂向极器重先仲兄,认其宅心仁厚,劳不言苦,功不求赏,虽年轻而有胆识,资浅而头脑清晰,自起义共事以来,凡有疑难,黄陂居上位而不耻下问,先仲兄兼参帷幄而与谋机要,片言决疑习以为常。今值荣辱成败关头,得此极谏,憬然而悟,遂决意与先仲兄并骑囘城,当路过洪山圆通寺都督府临时办公处时,黄陂竟过门不入迳直进城,驰赴都督府原址恢复办公,随之人心顿形安定,士气亦复重振,不仅大局化险为夷,黄陂亦随之步入坦途。昔日拿破仑谓战争之胜败,取决于最后五分钟,又称胜利者属于能苦撑至最后五分钟之一方,实为至理名言,惟此事经纬,就黄陂而言,可谓勇于服善,颇有纳谏如流之美德,就先仲兄而言,认为处大事决大疑而不惑,均系分所当为,从不居功,亦不外泄,盖旣以身许国,尽瘁革命,不如是,何以扭转大局于间不容发之际以抒国难,况又因感激黄陂知遇,不如是又何以报答于万一,此事发生后两日,即辛亥十月十二日南京光复,其翌日,南北停战议和,三月之间,清社以倾,民国肇建,此后黄陂以首义元勋,三次当选副总统,两任大总统,其个人之显达,与民国肇造之前途打成一片者,决非偶然幸致,更非仅恃上述首义诸干部及辅助黄陂三人小组所能承揽一切,须知尚有无数智略超群,胆识兼备如蔡济民、李四光(仲揆)、王世杰(雪艇)、汤化龙(济武)、夏寿康(仲膺)、李书城(晓垣)、张知本(怀九)、饶汉祥(宓僧)瞿瀛(干靑)、胡瑞霖(子笏)、李鸿(子宽)等首义元勛,槪为予所素识,或服赞襄之劳,或尽推挽之力,此外复有难以数计之幕后无名英雄,如陆军第三中学参战同学与新军英勇死难之诸烈士,及当时党外立宪派诸人,从旁协助,参加南北议和之幕后折衷,皆历史事实之信而有征者。渠等之劳苦功高,岂可埋没。今值开国六十九年纪念,囘忆先仲兄当年雄姿英发,叱咤风云,殊勋奇功,彪炳史册,我犹跼蹐台海,时感双重奇耻大辱之压迫,第一光复大陆失土,为党国基本国策,目的不达,党员之耻。第二缅怀先仲兄参加辛亥武昌首义,躬冒危难,佐助黄陂开建民国,创业艰辛,成功不易,更痛心大陆沦陷铁幕,久未光复,用是故国之思,兄弟之情,往往同时涌向心头,切感双重愧对,难安寝馈,乃趁国庆休假藉游阳明山以解郁结,欣见明耻亭内碑刻 国父明耻教战之训示:「吾党耻受异族之专制,故有辛亥之革命,耻戴叛逆之总统,故有癸丑之讨袁,五年之役,耻共和之将坠也;六年之役,耻大法之不保也,传曰:明耻教战,又曰:知耻近乎勇,吾党同志耻其所耻,则国其庶几乎。」抚碑婆娑,不胜忧国悼兄之思,归草斯文,以资警惕,并勉华冈习 国父思想各同学。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