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骧与重九之役(2)

辛亥革命网 2021-03-19 13:3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娜 查看:

马骧,字幼伯,云南大理人。马骧先后在大理、河口、保山、腾越、麻栗坝、建水等地进行了六年的反对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多次起义都失败了。辛亥年同盟会战略转移,从滇西转移到省城昆明

  詹秉忠《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叙述黄毓英冒险去会见新军第三十七协统领蔡锷,阐述革命的主张,游说他与同盟会协作,蔡锷接受了黄毓英的意见,答应机会到了就干。蔡锷写的《黄武毅公墓志铭》也说:“叩以所自,乃述其奔走缅、越各事不少讳,益心许其为人”【两篇文章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第281页和第174页】。

蔡锷(松坡))

  马幼伯与杜寒甫宣传发动社会面的群众力量。“以三迤总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利用当时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要求收回利权的形势,以三迤总会的名义张贴广告,进行宣传活动,或举行集会作宣传讲演。集会时间都在星期日,地点或在黄河巷纸行会馆,或在龙井街两湖会馆及两粤会馆”【孙天霖《辛亥革命前云南的学生运动点滴》,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60页】。他们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在民众中起到很大的启蒙作用。留日回滇的同盟会员杨大铸(字用之)、黄嘉梁(均大理人)、王九龄(字竹村,云龙人)、王湘(字幼三,富民人)等人也与三迤总会密切联系,三迆总会的会长是黄毓英的父亲黄德润(字玉田)。

  云南讲武堂学生长期受到同盟会影响,一个个青年人焕发出反封建的革命热情。讲武堂两年中造就了800多名带兵官进入新军,成了秘密的革命骨干。

  张大义《辛亥年同盟会云南分部之成立及其活动》,记载1911年(宣统三年)的活动:“同年回滇同志黄毓英、杜钟琦、钱恒生、邓泰中、董鸿勛、蒋光亮、马骧、田钟谷,在滇军中下级干部工作甚力,每日约兵士七八人,或十余人,轮流演讲革命主义,不到半年,中下级干部与兵士主张成为一致”【张大义《辛亥年同盟会云南分部之成立及其活动》,台北,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二编,第二册《各省光复》上,第292页】。这名单中的人,大部分是从滇西回到省城昆明的。

台北,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二编第二册292页

  杨蓁的妻子李时珍《回忆辛亥革命》记叙:“我大哥李应恒在云南优级师范学堂肄业时,参加同盟会在昆明的支部。时常往来的同志有杨蓁(杨蓁后来在1913年和我结婚)等,后来又有董鸿勋(字干臣)、马幼伯、杜寒甫、张佐臣等。……为了经常联系革命工作,马幼伯和杜寒甫租了我家的一间耳房住下。同盟会员们会议愈频了,每次会议,先由一人在耳房门口伸首观望一周,认为妥善后,才关起门来,低语密谈。因为我是少女,街邻及满清警探,不致怀疑我是革命党人,所以由我担任院门警戒,应付意外的来人。朱德曾来参加密谈。参加会谈人数较多时,以大伙凑钱买黄鳝打牙祭为名,掩护革命活动”【李时珍《回忆辛亥革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43页】。

  马幼伯他们在加紧联络会党和军内外的武装力量。

  “迨四川路潮发生,军界同志跃跃欲动,当推定各标、营之负责人如左,准备举事。

  (一)步队第七十三标 排长 黄毓英

  (二)步队第七十四标 排长 邓泰中

  (三)步队第七十五标 吴传声

  (四)步队第七十六标 张文光

  (五)炮标第一营 杨蓁

  (六)炮标第二营 管带 刘云峰

  (七)炮标第三营 管带 范石生

  (八)机关枪营 管带 李凤楼”【《开国战史》(上),台北,史政局编纂,1976年正中书局印行,第197页】。

  马骧曾在家信中写道:“倡联革命,弟等之所知也,厥后满吏严缉,四方奔走,几为所禽者六次,惊惧中仍随处运动,志不稍馁,其谋腾永顺康,各司地将举,复败不止一次。弟等所不知,亦所不闻。盖专制时代我辈行事秘密,事成则见,不成则隐。昨秋从军,举滇寻闻,各省亦以次恢复”【注:见马骧烈士遗稿第三册,1916年6月初1日马骧写给弟弟马文仲马冠季的家信】。

1916年6月1日马骧家书

  经过同盟会长期的发动和组织,讲武堂学生300余人瞅准机会意起革命,欲于阴历8月20日(公元1911年10月11日)特别班百人毕业,云贵总督李经羲到堂行毕业式,发给文凭时即行刺杀,共同举事。此计划被唐继尧、沈汪度知道了,反映给营管带谢汝翼。谢汝翼表示反对意见:“以时机未到,如以少数人骤行之必至失败,极力阻止之”【谢幼臣:《光复滇省事略》,载《云南辛亥革命资料》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第60页】,于是唐继尧沈汪度就极力压制学生。错过了这次起义时机是非常可惜的,云南官吏当时还没有紧急应对革命起义的具体措施。

  辛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昆明,昆明不久就加强了防备力量:“此时总督署卫队已增至一千余人,并调机关枪两连入督署构筑工事,作严密保卫,统制衙门除照例轮流调兵一连当卫兵外,又调兵两连入城驻五华山,戒备森【祝鸿基遗稿《陆军第十九镇及云南讲武堂对云南辛亥革命的关系》,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43页】。失去了的起义机会不再回来,敌人加强了这些力量后,导致重九起义时起义军打仗很艰苦。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