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黄炎培(2)
辛亥革命网 2019-03-05 13:39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陈伟忠 查看:
四、两度宣言志大公。着手民生革命功
两度宣言志大公。中华五族一家同。愿辞元首临时职。着手民生革命功。是七绝句的第四首。
辛亥革命的暂时胜利,曾使黄炎培感到极度的兴奋,可是,黄炎培万万没有想到,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致使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遭受失败。
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刚刚取得的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窃国大盗袁世凯手中,国内的形势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阴谋复辟帝制,因遭全国人民的反对与唾骂,刚做了几天皇帝美梦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3年6月,孙中山与黄兴又发动“二次革命”以捍卫民国,结果又遭受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北洋军队占领了南京,程德全被迫辞去了江苏都督之职,黄炎培愤而辞去了江苏省教育司长的职务。从而结束了他暂短的2年又3个月的官场生涯。辛亥革命的失败,黄炎培开始冷静地意识到:“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国体虽定共和,政局几经嬗变……此纷纷扰扰之原因,与其归之于道德问题、知识问题,不如归于教育问题。” 也使黄炎培逐渐领悟到,“革命不彻底,教育无希望。”这“政治救国”更是无从谈起。为了寻找中国教育之出路,他决心对中国的教育作一次全面的考察。袁世凯知道黄炎培在中国教育界有较大的影响,再三要求黄炎培北上任教育部长,可黄炎培决不愿与袁同流合污受之牢笼。事后袁世凯曾对人说:“江苏省最不好搞,黄炎培这个人就是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8]
1917年,黄炎培为了实现富国强民的职业教育救国思想,改变“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思想对社会的毒害,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想,并以“惟先劳而后食兮,嗟我人群之天职”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社歌的开头。黄炎培将全身精力致力于中国的职业教育,并以“劳工神圣”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座右铭,由此而团结与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使职业教育在教育界独树一旗。
1921年黄炎培专程去北京访李大钊,并约李大钊为他主编的《申报》纪念刊撰文《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与《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后,黄炎培的思想已倾向于中国共产党解放劳苦大众的主张,这也使黄炎培与时俱进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发扬。
五、立国端宜订大纲。知行难易费商量
立国端宜订大纲。知行难易费商量。虚怀前席从容问。欢聚家人进一觞。是七绝句第五首。
黄炎回忆:“1917年中山先生在上海,草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论及知行难易,我被邀到先生家,出初稿征取意见。我率直建议,先生嘱我就稿修改。三人共餐。其一即今孙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作陪。”那时,孙中山先生住在上海,开始闭门写一本《孙文学说》,稿才及半,忽然想起了黄炎培这位老同盟会会员来,他立即请人招黄炎培来谈。黄炎培万万没有想到此时孙中山会派人来找他,他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到香山路7号。 出门迎接的孙夫人宋庆龄,同乡见面分外高兴,相互寒嘘后,宋庆龄即把黄炎培带到孙中山的书房,在书房里,黄炎培与孙中山进行了首次会晤。孙中山显得十分亲热,他俩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会晤时,宋庆龄作陪,他们不仅一起探讨了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等问题,而且孙中山还与黄炎培谈他正在撰写的“知易行难说”的一部书(后定名为《孙文学说》),并向黄炎培阐述书的主题思想,并就书中关于:“现在一般同志对于革命,虽有杀身成仁在所不惜,该能说‘行’的了,但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未必尽‘知’,还没有得出办法。因此我想到‘知’是‘难’的,‘行’是‘易’的。为了发挥这些道理,唤醒一般同志,写这本书,愿望向您请教。你的文章文采斐然,笔力雄健,给提提意见吧。” 孙中山先生虚怀若谷的真诚态度,使黄炎培深为敬佩与感动,他完全赞同孙中山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忙说:“先生深邃之至,令我敬仰。我读旧书时只知‘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先生见解深刻,难能可贵。多少年来,为革命而死,包括杀人自杀,我所联系的这些同志,也已着实不少。可是涉及到怎样救民、怎样救国这个关键问题,确要切实地提出计划办法来。先生写这本著作,一面唤醒,一面号召,在今天说来,确是切中需要。孙中山先生说:“那我就写下去,但是我不长于写文章,这已写了,请你看一遍,字句上须斟酌的。黄先生你的文采斐然,笔力雄健,请你动笔,提提意见吧。”[9]
黄炎培见孙中山如此直率,忙说:“遵嘱,我一定认真阅读、领会。”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之中已近中午,黄炎培见已是中午12时,便忙起身告辞,可孙中山坚决不让,一定要他留下来一起用餐。孙中山说:“我们是革命的同志,在一起吃顿饭还见外。” 此时,宋庆龄已让家人摆好了饭菜。饭后,孙中山仍然依依不舍,并亲自与夫人将黄炎培送出家门口。
六、联俄联共助工农。都在先生理想中
联俄联共助工农。都在先生理想中。狙击去奸宁得已。那堪向内逞凶锋。是七绝句的第六首。
黄炎培回忆:“1923年孙中山先生接受廖仲恺同志等建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国策。有人反对。先生说:‘你们怕共产党,不赞成改组,那就解散国民党,我个人可以加入共产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当时有:南有陈独秀、北有李大钊之说,黄炎培与两人都相识,陈独秀经常到黄炎培这里来。1920年黄炎培曾请陈独秀到中华职业教育社作过演讲。黄炎培也曾专程前往北京,访晤李大钊。
1922年,孙中山夫妇又与黄炎培会面时,孙中山问黄炎培对今后的工作有何意见,黄炎培说:“先生原有周游、考察全国的计划,也走了许多地方,今后宜继续进行,使全国民众都能站起来,更普遍更亲切地接受先生的领导。”孙中山说:“问题在于帝国主义侵略,敌人一步一步紧逼,不容许我们准备。” 会晤中孙中山又向黄炎培介绍了,他准备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做法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并谈了苏联与共产国际支持中国革命的情况。
黄炎培已在上海《申报》馆工作较长时间,他趁这次与孙中山会面的机会,特约请孙中山为他主编的上海《申报》纪念刊《最近之五十年》写文章,孙中山欣然应允,写下了《中国之革命》一文发表于该报。孙中山与黄炎培的密切来,不仅使黄炎培在教育救国的实践与探索中受到了更大的启示,而且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要救国必须将顺应历史潮流,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此时,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政治斗争与他的革命生涯均已达到了顶峰,这一发展顶峰的标志,就是孙中山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一起进行中国革命。由此,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的国共合作,推动了革命的北伐战争,并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新阶段涌起了第一个高潮。
七、堂堂先觉冠群流。主义无如社会优
堂堂先觉冠群流。主义无如社会优。解放以来新建设。先生瞑目又何求。是七绝句第七首。
正当中国国民革命的风暴从南方又一次升腾起来之时,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代革命导师与世长辞。孙中山的不幸逝世,使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受到巨大的损失。也使黄炎培失去了一位尊敬师长和亲密朋友。在这十分艰难的日子里,黄炎培等一批革命的进步人士化悲痛为力量,为了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他一方面坚决支持宋庆龄、廖仲恺等人组织的革命进步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组织和创办的进步刊物《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等,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为实施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而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为了实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一是以著名教育家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的身份,积极倡导与推行唤起民众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了:“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和“使职教事业者过问时政,参与一切;让职业教育事业扩展渗透进整个社会,用职业进行指导等;推进农村改进事业,倡导富教合一。”的三大效应。二是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一个老同盟会会员的身份,在他创建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后,要求以中华职业命名的学校,积极培养“动手动脑、双手万能”有兴国劳动技能,又有爱国主义革命思想的人材。黄炎培对所培养的救国人材要求具备四个标准,即: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因此,中华职业教育社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民族工商业中各个层次的骨干人物和社会进步爱国人士,成为当时中国支持中国共产党、支持宋庆龄等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一股进步力量。从此,黄炎培继承孙中山的遗愿,逐步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成与中国共产党人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朋友。
[1]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6页。
[2]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4页。
[3]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6页。
[4]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2页。
[5]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4页。
[6]《黄炎培日记》第1卷第22页。
[7]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6页。
[8] 《黄炎培》尚丁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3页。
[9] 《八十年来》黄炎培著,第45、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