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致力为公——略记陈演生(1)

辛亥革命网 2018-08-24 09:40 来源:中国致公党广东省汕尾市委员会 作者:陈治赠 查看:

陈演生,号汉桢,曾用名鼎勋。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1911年5月在香港加入支那暗杀团。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1946年中国致公党总部在香港成立,陈演生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一、义结同盟

  陈演生(1876.10.31-1952.8.14)号汉桢,曾用名鼎勋。广东海丰县青草墟西门人(现属汕尾市城区红草镇)。同胞兄弟4人居首。日耕夜读,20岁考中秀才。

  父名伯熙,终身务农。为人仗义,素喜交朋结友。无论是穷途未路的陌生路人,还是身世潦倒的不速之客,都会以礼相待,倾囊相助。即使米瓮存下“一合米”(旧量制),也要分一半给揭不开锅的乡邻。久而久之,一介农夫,成了名声远播的善人。逢年过节,家里的客人络绎不绝,有粗壮豪放的渔民,有一派斯文的教书先生,有长衫马褂的商人,有高深莫测的术士,有士兵、衙役,名燥一时的三点会首领洪亚重,也是家里的常客。

  陈演生耳濡目染,不仅是耕种的行家里手,也能辨别十几种鱼的名称,哼唱几句生意经,而且知道几个会党的秘密联络手势、暗号。甚至能扳着手指头,说出阴阳相生相克,五行轮环,趋吉避凶的道理。陈演生身上,有农民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气质,有渔民不畏艰险,乘风破浪的勇气,有教书先生不厌其祥的耐力,有江湖术士观风察俗的细腻,有商人精打细算的习气,也有绿林豪杰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举止。

  陈演生的人生起点,有太多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不论富贵贫贱,大都牢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格言。大概是命运的缘故,陈演生偏偏选择追随陈炯明,走茫茫共和路。

  陈演生结识陈炯明,始自钟秀南。陈演生与钟秀南交往,源自双方的父亲。

  陈伯熙在县城的粮食市场中因交易与钟秀南的父亲钟庭佐一见如故。一个是豪侠尚义的农民,一个是富而尚礼的大户,彼不嫌贫此不忌富,坦诚来往,遂成莫逆之交。陈演生与钟秀南情同手足。钟秀南的兄长钟景棠(1871-1938)比陈演生大6岁,钟秀南(1878-1944)比陈演生小3岁,称陈演生为二哥。因缘际会,结识了陈炯明、马育航等一班青年。

  中国社会到了清未,清政权腐败无能。列强在中华大地张牙舞爪。洗刷民族屈辱,拯救中国,是这一时代中国青年的抱负,也是陈演生与陈炯明、马育航、钟秀南等热血青年的共同语言。

  陈演生承袭了父辈豪侠尚义,坦诚相交的品德,又从与父辈交往的不同人物中获得广泛的见识。在陈炯明、马育航、钟秀南这班异姓兄弟堪称见多识广,绰号“通天晓”,民间趣闻,源源不绝,妙语纵生,令人喷饭。倍受陈炯明等敬重,大家跟着钟秀南,称陈演生为二哥。

  陈演生到海城的礼物,就是背来一大包香港刚出版的新闻、过期的消息,堆满一地,琳琅满目。他有这份能耐,不少盐船船主、商船水手、渔民,是他的父亲的朋友、故交,总会为他捎回香港的报刊、杂志。陈演生与陈炯明、马育航等热血青年,足不出门,就能感触时代的脉搏。

  1899年4月,陈炯明在田心村办小农场,藉以集同学少年讨论理想抱负,探索报国救民之道,“互相研习兵学,己备有用”。

  小农场仿佛成了陈演生的家。一住不是十天就是半月。一班热血青年高谈理想,阔论抱负,分析时事,探索救国大计。或舞刀弄棒,练武强身。

  昔日人迹罕至的五坡岭下,自从有了小农场,变得热气腾腾,生气勃勃。各种猜测传遍坊间。有人说陈炯明组织青年谋图不轨,引起当局的注意。1906年2月某夜,陈炯明提议取文天祥《正气歌》正气两字组织“正气社” 以正视听,得大家拥护。推举陈炯明为会气,马育航、陈演生为副会长,钟秀南为财务员,林晋亭、陈月波为联络员。第二天,小农场入口处,贴着一剧醒目的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横批是“正气社”。首批签名入社者有马育航、钟秀南、钟景棠、陈演生、陈炯光、陈小岳、黄凤伦、陈达生、陈开庭、陈月波、陈觉民、马镜如、马伯超、陈宗岳、林斗文、罗荣光、黄杰群、马那雄、林晋亭、陈瑞棠等30多人。

  陈演生天生傲骨,从不轻易服人。陈炯明为人正派,博学多才,性格豪放,抱负远大,言行举止充满着不凡的气质,令陈演生钦佩。陈炯明处事稳重,更会陈演生敬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