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宁海籍军官薛炯(2)

辛亥革命网 2017-10-27 09:2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薛家栓 查看:

薛炯是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中的一位有良知的旧知识分子,他痛心清政府的卖国屈辱甘心作奴隶,任外国列强宰割,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迫使他拍案而起,走出学宫,弃文从军,加入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洪流。

  十一月三日,上海光复消息传到杭州,整个杭城人心激动,革命党人立即决定四日晚十二时发动起义。在城站设立临时司令部,推举年轻的宪兵队连长童保喧担任临时司令官。是晚,新军八十二标从南星桥驻地出发进城,主攻抚署衙门;八十一标从笕桥驻地出发,进城包围清军旗营,占领城区各交通要道。五日凌晨二时,战斗打响,薛炯原所率的三营在营长顾乃斌带领下直扑抚署衙门,在绍兴王金发和上海严维峻等率领的敢死队协助下,新军部队奋勇进攻,衙门火光烧天,炮声隆隆,巡抚增韫企图从后门逃走,被活捉。经过几个小时激战,杭州主要各衙门、各公所、电灯公司、电报局等均被起义军占领。五日上午,全城飘起象征光复的白旗,大街小巷贴满了加盖临时都督童保喧的安民告示。于是清朝在浙江的统治到此结束,长达数千年的浙江封建统治到此结束。

  十一月五日,杭州光复后,军政府即通知宁波的革命党,党人卢成章带领一百多名学生,手持“保商安民”的旗帜,从东门进城,沿街高呼:“革命党来了,光复军来了!”叶颂清、许耀、薛炯等率新军亦上街游行。不一会满街各商店纷纷竖起白旗欢迎,第二天,宁波宣告光复。推举几天前表示“同情光复”的新军协统刘恂为宁波军政分府都督,常荣清为副,并在小校场召开誓师大会,准备支援杭绍一带光复,全协北上。并决定,先派遣一部分人到宁波府属各县去活动,不到一星期,慈溪、奉化、象山等宁波所属各县全部光复。

  宁海当时属台州,杭州光复后,童保喧在省军政府担任军政参谋,他派同乡人原薛炯手下连长华巨熔等六人赶到宁海,联络本地开明士绅,扣押知县,清算钱粮,由清军管带花逢春为代理知事,宁海亦宣告光复。

  浙江光复之后,南京仍在清廷张勋等人盘据之下,严重地影响了新生政权的存亡。这时,上海、苏州、杭州、镇江等地相继光复,均一致赞成大举进攻南京,组织江浙联军。解决这座东南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战略要地。

  浙江军政府组织了“援宁浙江支队”,朱瑞任支队长,吕公望为参谋长。加入支队有步兵八十一标和八十二标一个营,还有骑兵、炮兵、工程兵、宪兵等,一共三千多人,先行出发。驻宁波的八十三标和八十四标作为增援部队,后续继往。

  十一月十六日,联军在镇江商讨进攻南京作战计划,决定“浙军担任主攻,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消灭朝阳门大平门方面之敌”。而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城墙,多次进攻各有胜负。十一月二十日,叶颂清、薛炯随同八十三标、八十四标从宁波赶到南京,加入了攻克南京战斗。联军司令部根据敌人防守和连日战斗情况,认定只有抢占紫金山上的天堡城这个制高点,才可瞰制敌人,于是下令强攻。

  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十二月一日早晨,紫金山顶浙军发起进攻,步步进逼,最后终于占领了天堡城。至此,南京城外敌军已全部消灭。炮兵在天堡城架起大炮,轰开城墙,骑兵冲锋而入,大部队陆续跟上,张勋潜出南门,渡江逃往浦口。十二月二日晨,江浙联军整队分路进城,南京宣告光复。

  在此次攻克南京之役中,浙军战绩最大。叶颂清、薛炯的部队虽来晚了一步,没有自始至终参加战斗,但也为光复南京一道协同作战,没有浙江军人参战,没有浙江军人在枪林弹雨中的牺牲,就没有南京的光复,也就没有中华民国的成立,浙江军人的功不可灭。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陆军部长黄兴嘉奖全国光复革命中有功之臣,叶颂清授陆军少将军衔,二等勋章;薛炯授陆军中校军衔,四等文虎勋章和六等嘉禾章。并命令浙军支队扩编成师,全国统一番号为第六师,补足两旅四团,朱瑞任师长,叶颂清升为旅长,薛炯升为代理团长。部队整编结束,即遵黄兴命令,出师北伐。二月,到达江苏宿县。此时南北已达成议和,清帝宣告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撤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把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浙六师于4月凯旋班师回浙,驻军杭州。

  朱瑞自恃在光复杭州、援宁战役中的功劳,回杭后,千方百计将浙江第二任都督蒋尊簋逼走,自任都督。第一师师长一职给自己同学叶颂清担任,把与自己所作所为意见相左的薛炯调到新编第二十五师,并缩编该师为独立四十九旅,旅长为周凤岐。朱瑞看到袁世凯气焰日趋高涨,甘心拜到在袁脚下。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竟摒弃共和,复辟帝位,自称“洪宪皇帝”,朱瑞竟上表劝进,袁封朱瑞为侯爵、兴武将军,督理浙江军务。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反对。1916年春,蔡锷在云南发起反袁护国运动,浙江人亦打出驱赶袁的代理人朱瑞的大旗。作为浙江兵权在握的叶颂清碍于与朱瑞系江南陆师同学,又是同时参加光复会的同志,更是攻打南京时出生入死的战友,不愿公开出面,只能暗中支持反朱运动。而薛炯与朱亦是同学,交情亦非浅,但在国事私情两者相择之下,国事要重于私交。于是他在大节面前,毅然与同乡人时任陆军十二旅旅长的童保喧及夏超、周凤岐等人,发动驱朱行动。

  4月11日夜发动政变,率部进攻都督府,朱瑞四面楚歌,易装潜逃至天津,8月病发而死,统治浙江四年之久的朱瑞至此垮台。继任浙江督军为吕公望。省议会决定改组浙江军政府,宣布独立,加入护国运动,按照西南护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浙江护国政府,将浙军一师一旅扩充为二师一旅,第六师改称浙江护国军第一师,叶颂清辞去师长职务,由童保喧担任师长;独立第四十九旅恢复师的编制,称浙江护国军第二师,张载阳为师长,薛炯任三师二十四团团长。为防止袁世凯党羽、安徽军阀倪嗣冲入侵,浙皖边境必须设防。薛炯率部驻守在长兴西南安溪北岸的泗安镇,泗安为两省交通要冲,薛炯驻兵后丝毫不惊动当地百姓,水陆交通及商货往来仍进行如旧。倪嗣冲素知浙军中不乏战将,薛炯更以稳健和智慧出名,亦不敢轻举妄动,边境未发生冲突。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一片咒骂声中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浙江取消独立,薛炯等驻外部队亦回到杭州。

  叶颂清交出军权后,举家移居北京去担任陆军部中将咨议官空衔。临行时,薛炯设酒饯行,两位老友握别,空有感慨。薛炯曰:“当初我等投笔从戎,离乡入伍,初衷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政府,希望社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民族昌盛,国家统一,可如今军阀混战,争利夺地,依然民不聊生,国家四分五裂,国事日非,有违我俩往昔之夙愿。君子达既不能兼济天下,我等亦只能独善其身,老弟急流勇退,亦是吾兄不日之将来也!”此时,薛炯已感到个人回天无力,始萌退隐之心。

  童保喧担任一师师长后,认识到部队的后勤供应、军饷粮草、财务总务的重要性,就向督军吕公望报告,将薛炯从三师调来担任师军需处处长,一来素知这位年长自己八岁的同乡人老成恃重,办事细致,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二来毕竟是自己恩师和上级叶颂清的至交,完全可以相信。薛炯也看在同乡人面上,存心想协助这位年轻有为的军官,解决部队的后顾之忧,于是他卸下团长军权,来一师任军需处长。当时,他陆师同学、一同从家乡来的章镜波也在一师任二十四团团长。

  1917年元旦,北洋军阀段祺瑞以国务院总理命令任杨善德为浙江督军,夺去吕公望职务。杨善德是北洋宿将,浙江创办新军时,曾担任浙江混成协统领(旅长)。表面上与浙江人相处甚好,实则对浙人仍持怀疑态度。浙江人本来是痛恨北洋军阀的,加上杨任督军后搜括民财、压制舆论、享乐腐化,不一而足。于是宁波首先打出“浙人治浙”口号,要把杨赶走,重新由浙江人来主持浙江军政。公推曾任浙江都督的蒋尊簋为总司令,蒋联系原来他的部下时驻宁波的第三旅旅长叶焕华,以他的部队为基础,改旅部为浙东司令部,周凤岐为前敌司令,宣布宁波独立。杨善德急忙派一师去镇压,薛炯向童保喧提出异议,不应与宁波的蒋尊簋、周凤岐等人发生冲突,他们都是光复会会员,都是革命有功同志,而且原先都是自己的上级朋友;再者,双方一开战,造成浙东又一次兵灾,必将殃及黎民百姓。童保喧听从他的意见,但作为督军下属的部队将领又不得不执行命令。兵至曹娥,.童亦心想与宁波发生联系,共同反戈倒杨。但杨善德却派他的亲信四师一团在童后跟踪监视,童与宁波军队无法联系,才不得已攻入宁波。起义失败,几个为首者均被杨善德通缉,昙花一现的“宁波独立”至此告终。

  从此事后,薛炯暗下决心,不想在军队上受军阀派遣作为工具,相互攻打,残害无辜。于是当第二年四月,杨善德再一次命童保喧去闽联合福建的李厚基与支持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粤军作战时,薛炯就不愿同往。恰好此时,浙江陆军被服厂创办,厂长缺人,他就力辞军需处长职务。尽管童保喧再三挽留,并以师参谋长一职相许,他还是去担任实权与职务比师参谋长低的厂长一职。1919年3月下旬,童保喧在检阅下属部队时,偶感风寒,一病不起,医治无效,遂于5月23日去世,享年33岁。对于童的遽逝,薛炯更是怅惘若失,毕竟这位小同乡是辛亥革命中的出类拔萃者,他短短的人生,犹如电闪雷鸣,在浙江大地上空倏忽一现。在光复杭州和反袁复辟的斗争中,置个人的生死安危于不顾,勇敢地走在最前列。

  童保喧死后,薛炯更加心灰意懒,逐渐为自己的后事作好安排。他将自己的积蓄在杭州城南南板巷置地构木,建造了一处供晚年居住的房子。因仰慕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遂名此屋为“养浩轩”,“养浩”,即是养正义和真理之义,是历代仁人志士的追求,文天祥就写过《正气歌》,流传千古。这也是叶颂清、童保喧、以及他自己的一生追求和人格写照。在杭的宁海同乡如叶颂清、叶颂贤、章镜波、金民青以及孔墉等均经常在这南板巷花园弄“养浩轩”聚会,或畅谈国事,或饮酒赋诗,或结伴游湖,留下了很多诗篇,雪泥鸿爪,藉留后人纪念。

  1921年,薛炯辞去了陆军被服厂厂长,仅在省督军署挂了一个咨议官的空衔,这是北洋军阀在浙江的代理人杨善德、卢永祥为讨好百姓而虚设的官员,但一切仍由督军说了算。薛炯亦落得清闲,专心在自己的“养浩轩”中修身养性,晚年又专心佛经释典,每天诵经,从不间断。

  1925年,薛炯曾就职于省道局财务科科长一职,但在贪污成风的省级机关中,他一人难以重挽此颓败之风气,与自己性格不合,只能消极处之,亦是空挂了一个职衔,每月领一笔薪金以此养家糊口而已。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节节胜利,吴佩孚、孙传芳等大小军阀逐个被消灭。消息传来,薛炯为之一振,似乎又看到国家统一的曙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而为虎作伥者竟是他的老上级、光复浙江的光复会同志周凤岐的二十六军。薛炯预料中国的前途将是更为黑暗独裁分裂,遂彻底失去信心,当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老同事老同学多次要他来京任职,他借口身体多病,不但不去南京,为表明心迹,愤然退出官场,辞去一切职务。自后再也没有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过任何官职,尽管这一年他还只有50岁。

  辞官后,多次返乡,出资修建了薛氏宗祠,1930年还主持续修了《薛氏宗谱》和老家祖居。见邻里吃水困难,就在自己菜园里挖了一口井,供大家取用,至今该井尚在。其他家乡的一切公益之事,均尽力热心资助,“凡周济亲朋,培植子弟,则靡不尽力而为之(《薛氏宗谱·薛君星若行述》)。1940年8月,薛炯在家乡病故,享年63岁,灵柩运至杭州,葬杭州风景区九溪屏风山坞,“文革”时坟墓及周边设施全毁,1991年10月重修,坟碑由浙江著名书法家蒋北耿重写。

  薛炯育有三子一女,长子薛凤锵(昌耀)1936一40年留学美国,学习航空机械,为我国为数不多的高级航空技术人员。归国后任笕桥中央航校教授科长(中校)。1945年台湾光复,受国民政府委派首批接收空军部队的负责人,1997年在台去世。

  薛炯是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中的一位有良知的旧知识分子,他痛心清政府的卖国屈辱甘心作奴隶,任外国列强宰割,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迫使他拍案而起,走出学宫,弃文从军,加入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洪流。十几年戎马倥偬,在这场大革命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从不考虑个人的进退出处,正直无私,一切以民族解放、国家统一作为指导思想,敢往敢任。然而共和达成,民国成立,带来的依然是一连串的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他只能独善其身,解甲归田,以竟天年。从他的身上亦充分体现出宁海山水所赋与的正气和骨气,与叶梦鼎、方孝孺、卢原质乃至同时代的王锡桐和比他年轻的孔墉等人都是一脉贯通的,这就是薛炯一生追求的“浩然”之气,正象文天祥所言“浩然者,仍天地之正气也”。就是这种浩然之气,凝结成中华民族的精髓,使中国永远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万古长青。

二Ο一О年六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