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宁海籍军官薛炯

辛亥革命网 2017-10-27 09:2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薛家栓 查看:

薛炯是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中的一位有良知的旧知识分子,他痛心清政府的卖国屈辱甘心作奴隶,任外国列强宰割,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迫使他拍案而起,走出学宫,弃文从军,加入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洪流。

  薛炯,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在宁海邑城南门龙灯墙巷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父诚斋,国学生,饱读诗书,道德高尚,为乡族所推崇。母杨氏,纯朴善良,勤俭持家。昆季共五人,君居幼。其出生之日,母梦见隔巷文庙中奎星入屋,遂名梦奎,字星若,按辈份谱名志巽,薛炯系进学时业师见其双目炯炯有神而所起之名。

  其叔静斋无子息,薛炯从少过继与其叔,继母徐氏,待若己出,炯从少对继父母十分孝敬。

  六岁进私塾,除熟读启蒙的四书五经外,还爱听塾师讲古代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人故事,十分敬仰为国为民的诸葛亮、包拯等贤臣良相。光绪二十四年(1898),薛炯经县试、府试、院试三试合格,以台州府第一名秀才入邑庠。县训导汪霖赠以“群钦芹序无双品,三战文坛第一人”对联以贺。是年迎娶了施氏,施氏系邑城名门,以贤淑著称。正当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双喜之时,他却毅然放弃了春风得意的科举仕途,走上了与之相反的金戈铁马艰苦跋涉的战斗生涯。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趋没落,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00年,八国联军又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掳掠,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流亡。“马关条约”、“辛丑和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土赔款,丧权辱国。外国列强的屠刀已迫使不愿受宰割的中国人惊醒,要国强只能重武,以刀对刀,以强制强。光绪二十八年(1902),薛炯走出了龙灯墙巷学宫的大门,告别了双亲和新婚的妻子,与同乡好友叶颂清、章镜波同去南京,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预科。该学堂系维新运动时所创设,专门培养中下级军官。进校学习甫一年,继母病笃,遂回家以尽孝子之职,以至耽搁了陆师转正时间。后转入浙江武备学堂,该学堂开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浙江最早的近代军事学校。1906年毕业,留校任教官,擢任排长。同年,同盟会会员蒋尊簋在杭州海潮门外开设弁目学堂,所谓“弁目学堂”是专门培养军队里的正目、副目(正副班长)的下级军官学校,老师都是由武备学堂毕业学生来担任。是年叶颂清、章镜波亦从陆师毕业,恰好浙江新军第二标开始组建,叶担任浙江新军第二标(后称八十二标)第一营队官(连长),兼任弁目学堂炮学教官,薛炯任第二标本部执事官兼左队队官(连长),亦兼弁目学堂兵学教官。

  薛炯不仅教授军事知识,还结合当前国内外敌强我弱的形势和实例,要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学习古代民族英雄祖逖、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张苍水等人,勤奋学习,将来誓雪国耻,恢复汉室。

  同年秋,光复会首领秋瑾来杭州发展会员。浙江新军和弁目学堂中有很多是受过教育的爱国青年,经介绍,叶颂清和弁目学堂学生20几人首先加入了光复会。薛炯因妻子施氏病故后一直未娶,此次回宁海续娶王氏,未在杭,故未入会。

  1907年,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发动起义,失败遇害,波及浙江。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不为严刑所屈,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浙江革命渐趋于低潮。

  1908年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革命党人又加紧活动。逃亡海外的陶成章、张恭等光复会首领纷纷回到浙江,大力发展会员,扩大革命力量。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从1907年的30多人激增到100多人,薛炯亦在此时加入光复会。他教过的弁目学堂学生加入者更多,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光复杭州的中坚力量。同时他亦升为八十二标三营督队官(副营长),三营管带官为同盟会会员顾乃斌。此时光复会和同盟会已结为一体,共同策划光复上海、杭州的起义事项。叶颂清已受河北保定军校邀请,北上任军校炮兵教官,鉴于浙江的革命运动高涨,他又赶回浙江担任炮兵学校监学兼教官。

  在全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下,浙江巡抚亦扩军备战,加强军备,四处招兵,把原先的二标(团)扩充为一个镇(师),辖二协(旅),新设置的八十三标和八十四标中,很多军官是从八十一标、八十二标中选调的。薛炯调任八十三标(二十三团)三营参军官,继任管带官(营长),当时宁海人华巨熔为下属三营九连连长。叶颂清升任八十四标统带官(团长)。经他们介绍,很多薛氏、叶氏在宁海的族人都加入了浙江新军,其中就有薛炯的兄弟和子侄,后来他们在光复杭州、南京的战役中均立过功,受到嘉奖。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两三天内先后占领了武昌、汉阳、汉口三个市镇,革命在武汉首先取得了胜利。接着,革命的激浪迅速波及全国各地,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杭州的清朝官吏连日召开紧急会议,采取了一系列的反革命措施,妄图作垂死挣扎。为分散新军中的革命力量,将新军所属部队驻地分批调防。八十三标和八十四标在四十二标统制刘恂率领下调驻宁波镇海。于是薛炯和叶颂清离开了正酝酿成熟即将举起义大旗的杭州城,随部队来甬。

  宁波是浙东重镇和对外重要的通商口岸,革命党人在那里活动十分活跃。叶颂清、薛炯、许耀等杭州革命党人一到宁波,一方面与宁波革命党人赵家艺、陈训正、范贤方、魏炯等接上关系,10月21日创立以革命党人为骨干的“民团”,组织武装力量,以此积极响应杭州等地的光复起义;一方面又积极运动新军协统刘恂和原防军(旧军)统领常荣清。刘、常二人见大势已去,表示“同情光复,倾向革命”。清宁绍台道道台文溥得知革命党将要发动起义,急忙指使宁波知府江畬经竭力镇压。江见清廷岌岌可危,民心已倾向革命,也不肯与革命党人为敌,不予答理。文溥见势不妙,不久就弃官逃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