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商人王一亭的辛亥年(2)

辛亥革命网 2017-08-02 14:1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马迁 查看:

1911年,王一亭再也无心于画室里泼墨作画了。一个大商人,又是一个画家,却为辛亥而激动,无心生意,也无心创作,却全身心投入革命。其内心有着怎样的一种力量来支撑呢?

  1905年11月11日,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宣告成立,王一亭当选为议董。同年12月,状元实业家张謇等立宪人物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政治实体——预备立宪公会,王一亭被推举为该会会董。这意味着王一亭由商界正式一脚跨进了政界。

  其实那时,上海有一大批绅商热心于社会事务,热心于立宪救国。他们对于晚清政府的丧权辱国焦虑之极,愤懑之极。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八国联军进京、辛丑条约等等的事件强烈地刺激着这些绅商的神经。

  终于,在全民的集体意识推动下,1906年9月1日,一道“预备立宪”的上谕从紫禁城传出,清廷的“仿行宪政”引来从北到南一片欢呼。反响最热烈的还是上海。9月9日,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上海总商会、华商体操会、洋货会馆、商学补习馆、商学补习会、商学公会等自治组织和各学校纷纷开会庆祝,上街游行,大清龙旗高高挂起。

  据《申报》1906年10月2日报道:“凡通都大邑,僻壤遐衢,商界学界,无不开会庆祝。”

  大清国立宪,在国人尤其是学界、商界、报界的精英阶层心中点燃了希望,和大多绅商一样,王一亭最初是满腔热忱拥护清政府立宪的,内心对于龙庭中的皇上充满着希望。

  三, 绝望之后转身革命

  但是,很快王一亭的希望变成了绝望,渐渐发现,立宪原来是一个骗局。尤其是他和沈缦云代表上海绅商去了北京申请召开国会,遭到拒绝后,大失所望,失望最后变成了绝望。

  这时的上海,在革命党人陈其美的活动下,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推翻清王朝的大旗正在从幕后走到前台。王一亭深受影响,他常去《民立报》与革命党人于右任、宋教仁等畅谈国事,内心风云激荡,也开始由立宪走向革命。

  1909年,黄兴等人组织的广州起义失败,消息传来,王一亭获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悲痛难忍,“每届演讲声泪俱下”,决心为同志报仇雪恨。

  1910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该会上海分会机关部的财务科长,负责同盟会各种款项的收支。他开始将自己的财产捐给革命所用。陈其美缺钱,王一亭二话不说,一次就捐赠大洋50万,支持陈招兵买马,创办《民立报》、《民生报》。据说,这笔钱当时足够买下一条石库门弄堂。

  1911年5月,更令人无语的消息传来,清政府宣布成立所谓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总理大臣竟然是大贪官庆亲王奕劻!13人中,汉官仅4人,其余都是皇族满人,人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让拥护立宪的绅商们对朝廷彻底看透了,无望了,清政府把立宪最核心的成分淘空,忽悠了一个“假立宪”!

  这大大地激怒了上海绅商,拥护立宪也就很自然地变成了拥护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自然要动刀动枪,要流血牺牲,王一亭是信佛的,慈善为本,不动杀戒,但他还记得《华严经》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因此,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枪响过后,万物将倾之际,他就和上海的革命党人坐在一起共商起义大计。

  11月3日,发生在上海南市的那一幕是王一亭人生中,也是上海近代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日下午2时,上海起义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陈其美率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另一路由李显谟率领商团攻占上海道,县衙门。到晚上八时,整个上海县城全部光复。

  但是,江南制造局却因清军占有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革命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而这时一身是胆的陈其美竟然只身一人进敌营劝降,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关押起来。

  此时清军已从南京、松江两路调兵向上海包抄反扑,万分危急。众起义首领皆犹豫不决时,王一亭挺身而出,高举双手慷慨激昂道:“事亟矣!进或亦死,退则必死,等死可乎?与其引颈待戮,无宁为国殉身,若事有济,则与民国前途裨益良多。”

  一席话大大地鼓舞了士气,起义领袖决心拼死猛攻。王一亭立刻“搦管书反攻令,一挥而就,词殊激昂”,而且还要亲自上阵,被李平书阻止。他便命从日本归国的长子王孟南组织敢死队,沈缦云等痛哭誓师,激励起义将士拼死攻下制造局。

  经过彻夜激战,次日凌晨,终于攻下了大清在上海的最后堡垒,陈其美也得救脱险。王一亭从此与陈其美成为莫逆之交。

  上海光复后,王一亭相继被委授沪军都督府交通部长及商务总长。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新政府成立后即刻面临财政危机。处处需要用钱,却又缺乏来源。王一亭多方筹款,他先后为军政府垫公债款40万元,为革命军筹措军费数10万元,又经手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35万元。由他和沈缦云等负责的信成银行还为军政府发行钞票,几乎成为政府银行。王一亭承担的这些垫资、借款、担保,后来大半“无法收回”。

  这真可谓千金散尽,王一亭身为富豪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明哲保身,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四,当以为善为职志

  民国了,没有了皇帝统治,但王一亭发现,北京政府治下的时局依然动荡,天下依然不太平,对于革命后的遗憾和怀疑渐生。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剌,这给当天在场的王一亭强烈地震撼和痛苦。同盟会员公推王一亭出面善理后事。悲愤之余后,王一亭还看到了上海绅商中出现了裂痕,原先倾向革命的绅商开始拥护袁世凯了。这让他一腔愤恨中添加了复杂的情感。

  7月17日,王一亭与沈缦云在上海总商会,这个上海大商人聚会的机构内劝告商界赞成上海独立时,当即遭到激烈反对。最后举手表决,当时20人中仅四人举手赞成。“王一亭愤激,当场宣告辞职”。由此,上海总商会与革命党人公开决裂,王一亭也和那些拥护袁绅商分裂。

  不久,各地纷纷举起讨袁旗帜,爆发了“二次革命”。王一亭再次慷慨解囊,为陈其美的讨袁军提供援助。当流亡日本的陈其美派蒋介石秘密潜回上海,王一亭还让蒋躲在自己家中。

  1913年7月,袁世凯以所谓“助乱”的罪名,下令通缉王一亭。但王一亭是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总代理,全家已移居租界之内,通缉令被租界当局扣押,躲过了这一劫难。

  躲在租界内的王一亭深居简出,内心也深深陷于迷茫中。他目睹了太多的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而后随之而来大小军阀混战更让他对革命的失望。他意识到这场民主革命的软弱无力,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和茫然。

  王一亭走过辛亥年,寄希望通过革命实业救国,但发现自己的这些努力都落空之后,真有那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觉。他心力交瘁,在其老母的劝说下,决定不再过问政事。从此,他“避居英租界爱而近路(今安庆路),熟读诗词、经史,尤重文字训话之学、每日作画数时、从未间断、深入简出、专心绘事”。潜心于商业、书画、佛教和慈善事业,有“王菩萨”之雅号。

  袁世凯死后,有人请他再度出山,他却感叹道:“民生憔悴若此,当以为善为职志矣。”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