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商人王一亭的辛亥年

辛亥革命网 2017-08-02 14:1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马迁 查看:

1911年,王一亭再也无心于画室里泼墨作画了。一个大商人,又是一个画家,却为辛亥而激动,无心生意,也无心创作,却全身心投入革命。其内心有着怎样的一种力量来支撑呢?

  1911年,王一亭再也无心于画室里泼墨作画了。窗外风云变幻,让这位大商人、大买办兼画家内心激荡。

  这时,他已经创办了面粉厂、电气公司、银行等10多家企业,兼任经理、董事或董事长,成为上海举足轻重的工商业大亨之一。

  这时,他还是海上画派的传承画家,与大画家吴昌硕结为莫逆,时人视吴、王为“海上双璧”。

  一个大商人,又是一个画家,却为辛亥而激动,无心生意,也无心创作,却全身心投入革命。其内心有着怎样的一种力量来支撑呢?

王一亭与梅兰芳

  一,欲以工商救国

  王一亭,原籍浙江吴兴,祖上做过小官,延至其父王馥棠一代,因战乱率家逃到上海, 1867年12月4日,王一亭出生于上海浦东三林塘其外婆家。

  因家境贫困,王一亭没有念过几天私塾,13岁就离家去浦西慎余钱庄当学徒。王一亭白天在钱庄当学徒,晚上去广方言馆学外语,那是一所由李鸿章设立的学习外语的学校,还稍有空闲学习作画,非常刻苦。好在老板见后不仅不干涉,反而给予热情鼓励。

  20岁时,王一亭进入经营航运业务的天余号当上跑街。王一亭聪慧灵敏,工作勤勉踏实,善于经营,深受东家赏识,不到30岁升任天余号的经理。

  贫困+勤奋+冒险=成功,这是当年上海滩上一些草根出身的大商人成功的路径。叶澄衷如此,朱葆三如此,虞洽卿如此,王一亭也是如此。

  1900年,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进入上海,王一亭受聘为该社上海分社的总代理。凭其多年经营航运的经验和能力,很快做大了生意,使该社在竞争中能够与英国太古、怡和两大航运公司相抗衡。

  1907年,该社与日本另两家经营长江航运的株式会社合并,成立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王一亭又担任日清会社的总代理。这时王一亭已成为上海滩三大洋行买办之一。

  在那时的上海滩,买办算是华人中的一等公民。鸦片战争后,外商可以到上海来做生意了,但不懂中国话,也不了解当地的境况,于是就聘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这些商人被称为买办,不仅为洋商作为代理,同时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尤其是在鸦片、丝茶、洋货、钱庄以及船运等领域,买办背靠洋人,既赚到了钱,又有了社会地位。

  但王一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浦江两岸步履匆匆地扮演着他的买办角色之时,内心深深根植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因此,他先后同张謇、沈缦云、李平书等沪上大商人携手,斥资开厂办银行,创办了10多家企业,并兼任经理、董事或董事长,以实现“立国之本,基于富强,富强之本,基于农工商”的理想。

  二,曾为立宪而激动

  在常人看来,王一亭有钱,又风雅,有买办的优越感,还因一直做着善事有着好名声,王一亭的现状应该令人满意了吧,但王一亭却热血革命,投身于被杀头满门抄斩的风险之中。

  这或许是因为他做着买办,视野更开阔,中外差距强烈地刺激着他,又因为没有死读四书五经,无意科考功名,传统文化的包袱在他身上自然更轻一些,还因为投资实业,他更关注投资环境,关注社会发展民生疾苦了。因此王一亭尽管生意做得大,作为一个商人不仅仅关心眼皮底下的商业,他的视线投向了危难之中的祖国。

  在浦东历史上有一个“浦东学派”。学者们在著书立说的同时,身体力行,办实业、兴新政、倡新学。“课实以致用”是这一学派最大的特点。所谓的“书生空谈误国”和这一学派是无缘的,也就是说务实是那时浦东地区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如李平书、黄炎培等。或许,王一亭也受到了这一学派的影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