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孙中山先生的北方之行(3)

辛亥革命网 2017-06-21 10:32 来源:民革山西省委会 作者:刘正慧 查看:

孙中山的北方之行,行程安排非常紧,活动范围非常大,工作效率非常高。本文虽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先生活动的全过程,但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六、孙中山的山东之行

  9月26日上午,孙中山乘坐的火车抵达山东德州。下车后,他与前来欢迎的各界群众见面,在德州停留约半小时后,继续乘车至黄河北岸,换乘小火轮渡河到南岸。下船后,他随即视察了黄河大桥的工程情况。下午3时,山东都督周自齐派专车恭迎孙中山至济南城西之商埠车站,受到早已等候的山东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乐队奏军乐,军队举枪致礼,各界代表脱帽热烈欢呼“中山先生万岁!”下午5时,山东都督府于珍珠泉之“珠泉精舍”邀请各界代表,为孙中山召开茶话会,进行了礼节性会见。席间,孙中山与都督周自齐商谈了举修烟潍、兖亳两铁路的计划。

  9月27日上午7时,孙中山在都督周自齐和驻济北洋军第5镇统制靳云鹏等陪同下,前往辛庄军营视察。检阅了第5镇及94标官兵会操表演,在讲武堂接见了各营代表及各级军官、军佐。他说:“军人与国家之关系,各人对于人民负完全保卫之义务,务望各尽其义务,以保军人之价值。”(《山东往事》)午后2时20分,孙中山到山东省议会大楼,参加济南驻省各校师生举行的学界欢迎大会,并作了演讲。大意是:人民为国家主人,既为主人,应有为主人之资格,为主人之度量。政府为人民公仆,既为公仆,必须主人之信任,然后可以有为,否则进退失据。政府既为人民所建设,即不可不信任政府。开放门户,建筑铁路,为建设之要端。(《孙中山全集》第2卷481页)在会议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人们为争相一睹领袖风采,异常拥挤,结果将连座靠背椅踩断,发出巨响,大家以为是发生了爆炸而虚惊一场。而先生却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下午4时,孙中山又出席了在省议会由52个党派和社团举行的欢迎大会,先生作了长篇演说。他讲到:“今日破坏告终,建设伊始,各政党、各团体务宜联络一气,以国家为前提,而不能以本党为前提。直言之,即各自牺牲其本党,以为国家也。若各自为谋,则甚非国家之福。”他特别强调了修筑铁路的重要,以及解决资金人才的办法:“一、借资兴办,二、华洋合股,三、定以期限,批与外人承筑,期满无价收回。三者之中,以批办最相宜。因此时中国资本、人才、方法三事皆缺,若批办则可收三事之利。”他还说:“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国之故,不得不然者。”(《山东往事》)总之,他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宣传强国富民必先修路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希望得到全国父老兄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成。晚9时,又出席了济南各报记者招待会,除继续发表兴办铁路的政见外,还耐心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翌日晨,孙中山在各界代表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结束了对济南的视察,乘胶济铁路专车向青岛驰去。

  青岛是孙中山北方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一座当时被国外列强统治的城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胶州湾成为它们觊觎的目标。1897年11月德国帝国主义悍然侵占胶州湾,又迫清廷于次年3月6日签定《胶澳租借条约》,青岛(即胶澳)遂被占领,陷入外国统治的殖民地境遇。因此,孙中山的青岛之行,就具有与其他城市颇为不同的意义。曾有一种说法认为孙中山并未安排青岛之行。而对孙中山此行的原因,又有几种不同的传言:一说是德国胶澳总督惧怕孙中山维护主权的政治宣传,拒绝访问,后由于各界人士示威请愿,才被迫同意的;一说是孙中山不惧一切,非要见识一下在中国土地上,这块殖民地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一说是孙中山原计划沿津浦路返上海,因忠于清廷的“辫帅”张勋盘踞兖州而改道的。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孙中山访问和视察青岛,并由水路返回上海却是不争的史实。

  9月28日晨7时,孙中山乘胶济路专车离济南赴青岛。至高密站时,孙中山受到学生和民众热烈欢迎。孙先生下车致意,并与欢迎者一一握手。在车厢里接见了同盟会会员侯芝庭,并在自己的一张照片上,题写了“高密县同盟会留念”的字样。当侯氏请先生留言训示时,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周北利《1912年孙中山的青岛之行》)当火车到达青岛时,受到学界、广东同乡以及2000多名群众的热烈欢迎。车站广场人头攒动,鼓乐喧天,欢声雷鸣,人们排着长队一睹领袖风采。同时,也受到德国胶澳总督红地毯接待。广场短暂停留后,孙中山乘德式四轮敞蓬马车,率访问团一行逶迤来到第一海水浴场的“沙滩宾馆”下榻。翌日傍晚,德国胶澳总督麦耶·瓦尔德克,到宾馆拜访了孙中山。先生除纵谈中国形势外,对德占领青岛14年的发展作了恰当评价。说他对青岛的造林、港口建设、市政建设印象深刻,认为是城市建设的一个范例,中国人完全可以按此榜样建设自己的祖国。德督在介绍德华大学概况后,先生认为德国教育体系比英美更适合中国,可以是未来中国之典范。(周北利《1912年孙中山的青岛之行》)

  孙中山在青岛期间,先后参加三江会馆集会、广东会馆茶话会、基督教青年会欢迎会和参观高等学堂,多次发表了讲话。在广东同乡会宴会上他讲话的大意是:民国肇建,需要全体国民努力。必须破除夜郎自大心态,学习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精华结合,才有希望产生质的飞跃。青岛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明证,当以此为榜样。实现这种发展,必须迅速建设通达全国的铁路网。在铁路建设上需要商界的全力支持,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国资本的参与。他在德华大学礼堂,面对无比敬仰他的莘莘学子,作了意味深长的演讲:“这两天看到的,使我认识到中国尽管有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却没有创造出与德国在青岛短短14年间作出的相媲美的业绩。街道、房屋、海港、卫生设施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德国人超常勤奋和努力精神。学生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应该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使自己树立这样的目标,就是把这个范例推广到全中国,把祖国建设的同样完美。这是莘莘学子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岛档案局旧存档案)几天后,上海国民党的《民立报》报道说:“孙中山对于青岛海港工程、森林事业及大学均异常嘉许,又言青岛足为德国文化及制度模范云。”德督麦耶·瓦尔德克在1912年10月的上呈报告中,这样评价孙中山说:“在所有与他接触的人中,他都给人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他的克制与谦虚,他的理想主义和能言善辩,无不昭示着伟人的风范。”青岛期间,孙中山还在同盟会山东支部理事徐镜心、震旦公学创始人刘冠三等的陪同下,游览了崂山,领略了壮美的山光水色。1912年10月1日,孙中山乘龙门号轮离青岛返上海,结束了这次长达40余天的北方之行。

  七、后记

  孙中山的北方之行,行程安排非常紧,活动范围非常大,工作效率非常高。本文虽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先生活动的全过程,但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看到武装起义推翻封建专制的满清统治后,认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必将来临。而积贫积弱的中国,必须通过振兴实业,才能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要想实现振兴经济,就必须有一个切入点,那就是以抓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建设,再辅以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引进人才、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民族工商业。概括起来,就是走一条名为“实业救国”而后达到振兴中华的道路。这就成为这次北方之行,为之殚精竭虑、奔走呼吁的理由。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生的设想和为之奋斗的精神,但他的这种理想主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却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推翻了满清帝制,就是实现了民族主义;建立了共和,就是实现了民权主义;剩下的就该是大搞经济建设,实现民生主义了。殊不知,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和假共和、真复辟的行径,以至以后的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彻底击碎了孙中山“实业救国”之梦,让他从迷茫中真正清醒过来。在以后的革命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当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逐步认识到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革命的道路。历史证明,孙中山最后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而他当年试图通过“实业救国”之路而达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也在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完全彻底的实现。

  (作者系民革太原市第七、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