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与教育的不解之缘(2)

辛亥革命网 2017-05-16 09:1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泽新 查看:

张难先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一个书香世家,他对教育倾注了满腔热忱,寄予了高度期待,与教育有着难分难解的深厚情缘。

  张难先没有机会留洋接受西式教育,但他很希望年轻一代在国内也能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新思潮、新理论的新式教育,弥补他一生的缺憾,所以,他勇挑重担,惩贪治懒,整顿税制,重振湖北财政,极力支持建立国立武汉大学。“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代人杰张难先对武汉大学的历史贡献是不能忘却的。

  教育经费是从事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张难先1930年底接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之前,浙江省教育经费已经积欠达四个月之久,因此新一届省政府对于解决该问题的态度,是社会各界比较关心的话题。张难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系财教两厅分内事,本人当督促其实现。”“教育经费是很该注意的,将来应当竭力设法。兄弟在湖北财政厅长任内,未接任时,已积欠五月。迨接任后,兄弟就没有欠发过,这是根本之图,不能随便放过。”新一届浙江省政府委员就职后,财政厅因鉴于省库奇窘,而积欠的教育经费急于发放,多次向银行界磋商借款,最后银行界决定答应借150万元,“其合同业于昨(九号)日签订,利息一分,六个月为期,财政厅仍以全省箔类税二百二十万作抵,所有一百五十万借款内,须划除前大关统捐借去借款二十五万,现净解现款一百二十五万”。这使得张道藩就任教育厅长以后,逐月能设法筹办,但是以前的亏欠不能发清。据“全浙中等教职员推派代表在省集议,要求教育厅于六月二日发给一月半薪,十二日发给一月半薪,二十日完全发清,如五日无答复,六日起全省中校罢教,张(道藩)以欠薪完全发清,须款百余万,无论如何,不能办到,二日电京辞职,颇坚决。”浙江省政府委员会在张道藩递交辞呈后,马上召开临时会议,议决对张道藩的辞职,进行慰留,同时责令财政厅尽快发放欠薪。”财政厅为发清积欠的教育经费,“决定乘各县开始征收田赋上忙之际,将本省三四五六月份教费通知书一次发出,使所有教费新旧欠款,完全清理。尽管财政困窘,新一届浙江省政府努力设法解决积欠教费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履行了张难先抵杭时的承诺,也为继任者注意教育事业树立了榜样。

  1941 年4 月,张难先卸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后,寄居宣恩县长潭河乡一个农民家中。6月,他在租住的房子里开办“耻庐成人识字班”,教文盲农民识字,分文不取。因农民时间无定时,学习时断时续,张难先“不厌其烦, 来一个教一个,白天来白天教,晚上来晚上教”,教材由张难先自己编订。识字班开学的那天,张难先不叫“开学典礼”,取名“恳亲会”。他说,为人最重要的是诚恳,我们是同胞兄弟、炎黄子孙,要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故名“恳亲会”。会上,他说,穷人要识字,才不会孤陋寡闻,今后才会有出息,一定要发奋,立下恒心。他还说,做人要有胆识,没有胆识的人,是无用之人。在教学过程中,他重视启发觉悟,培养农民学生的爱国意识。据学生回忆:“讲‘中’字,他就联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愤怒地讲日寇侵犯中华。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知大仁晓大义的人,爱我们民族,爱我们国家。仇恨日本侵略者,仇恨民族败类。”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下,张难先教育民众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有时,张难先也提问:“为什么有一等人穿绸挂缎,丰衣足食?”学生回答:“那一等人命好,有祖田父业。”张难先淡然一笑,气愤地说:“这叫不平等。这个社会要改造,要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他将租住屋命名为“耻庐”就有深意:“耻者乃耻辱也! 庐者茅屋也! 我们这些国民党的上层人物,几度革命,不仅没有治理好中国,而反遭日本侵略,国威坠地,实为耻辱也! 我虽年已古稀,不能报仇雪恨,匿居深山,故用‘耻庐’,不忘国难也!”张难先的民众教育活动为期一年,直到他迁居重庆。

  早年,张难先打算在老家祠堂旁边建立一所中学,其他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教师难找而流产。解放后,在他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老家接阳办起了一所初级小学,他专门从武汉购买铜钟、课本、教具,送到学校。提起张难先在老家办学的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至今仍记忆犹新,十分感念张难先。

  关于张难先论教育的文章传世很少,目前为止,笔者只看到了荆楚文库《张难先集》(2016年5月第一版)中收录的原载《湖北教育月刊》1933年第2期的《推进乡村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张难先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教育不是一乡一邑的事情,一地方特殊的设施之能否适合于全国,须看其是否含有普遍之可能性。”他曾与梁漱溟先生作过多次讨论,深感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办法见之实施,如何使计划与实际情形相吻合,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他认为:“乡村问题,不比都市简单,而是比都市繁杂、复杂。我们如果不观察清楚,闭门造车,必不能得到任何的效果。”他同时指出了一种现象:“现在好多新的办法,在会议席上,都觉得是确然可行的,却至动手时处处都发生困难,这真是很难解决然而却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张难先要求办理地方教育的人员,必须在“如何使一切方法制度与所待解决的问题适相吻合,而且地方乐于接受”上用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教育有推进的希望。他的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并未过时,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