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他的“湖南朋友圈”(2)

辛亥革命网 2017-02-27 08:58 来源:湘声报 作者:陈彬 查看:

梳理孙中山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与湖南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人生许多关键的节点,都有湖南人的身影。

  黄兴撰写千余言为孙中山申辩   

  风潮中力挺权威   

  作为同盟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黄兴扬长避短,工作各有侧重。 

  孙中山对世界大势、各国政情认识比较清楚,擅长民主革命理论的研究,善于与外国政界、财界打交道等,易取得华侨的支持。而黄兴则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积极在留日学习军事的学生中发展同盟会员,培养革命骨干。 

  自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同盟会内部曾出现两次反对孙中山的风潮,但黄兴都说服调解,维护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权威。 

  1907年3月4日,在清廷公使的请求下,日本政府劝告孙中山离开日本。离开之前,孙中山将日本政府和商人的赠款一分为二,一部分留作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经费,其余用于筹划起义事宜。 

  这时,章太炎、张继、陶成章等人以潮州、惠州等地起义失败和孙中山分配赠款一事,要求担任同盟会代理庶务刘揆一召开特别会议,罢免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总理职务,改选黄兴为总理。 

  刘揆一是衡山人,他力排众议,断然拒绝召开会议。为此,张继同刘揆一在民报社编辑部互相揪打起来。 

  黄兴听闻后也坚决反对。他称,干革命是为党团和民众的生死问题,而不是为争个人名位,孙总理德高望重,希望革命走向成功。  

  两年后的秋天,陶成章再次向孙中山发难,与李燮和等人发表了一份《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诬告孙中山私吞华侨巨款。陶还跑到东京,要求罢免孙中山总理职务,这引起了多人附和。 

  为此,黄兴极力抵制,他撰写的千余言,逐条为孙中山申辩,“以促南洋诸人之反省”。在此次事件中,新化人谭人凤也坚定地支持孙中山,写信给陶成章,劝其顾全大局。 

  此后,黄兴还写信给孙中山称,陶成章虽然很强悍,但自己会全力抵制;另一方面,希望孙中山能够以一种大度的心态有所包容,这样会赢得众人的支持。 

  提出主张和具体方案并为此奔波   

  实业救国施展抱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12日,筹备起义的澧县人蒋翊武出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奔走于武昌、汉口之间。6天后,黄兴与宋教仁抵武昌,指挥汉口保卫战,后兵败,转往上海。留守的蒋翊武则被推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后接任护理总司令,负责指挥。蒋翊武是唯一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人。 

  在得知国内情况后,孙中山在美国、英国、法国走访政要,希望外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给予政治、经济上的支持。 

  12月20日,各省代表会请黄兴尽快从上海来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但就在决定24日启程之际,黄兴接到孙中山的来电,得知孙不久将抵上海,便决定等孙中山来了再说。 

  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第二日晚上,同盟会召开最高干部会议,会上孙中山与宋教仁产生了分歧。孙推崇总统制,而宋力主临时政府采用内阁制。第二日,会议继续召开,最终决定施行总统制。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但此时,已掌控北洋军阀的袁世凯已将手伸向革命的果实,想方设法窃取。最终,在复杂的情绪中,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 

  “一方面,孙中山的辞职是迫于袁世凯的军事压力与革命内部的妥协潮流;一方面他又是自愿的,他认为‘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均以达到’。”湖南省历史学会理事陶用舒在《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一文中称,黄兴是无可奈何地将权力交给了袁世凯。 

  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后“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个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在辞职后的一年内,他发表关于民生主义实业救国的各类文稿67篇,关于实业的演说有44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具体方案。 

  黄兴积极支持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方针,提出了实业建国、教育救国、政党政治三位一体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奔波。 

  “无逸仙则无克强,无克强则无逸仙”   

  历久弥坚的革命友情   

  1912年,同盟会改组,在北京成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代行理事长一职。宋力推国民党组阁,来取代袁世凯。在利诱不成后,袁世凯动了杀机。 

  1913年3月20日晚上10点,上海火车站,一声枪响,宋教仁应声倒下。两天后,宋教仁医治无效去世。 

  原本以为袁世凯可“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的孙中山幡然醒悟,他意识到,袁世凯是革命党敌人,“非去袁不可”。 

  在上海,孙中山与黄兴、陈其美、谭人凤等骨干分子开会讨论政策。此次会上,孙中山与黄兴产生了分歧,孙主张武力讨袁,而黄兴则认为,“必须加以整顿才能作战”,主张由“法律解决”。 

  协商无果,无奈之下,黄兴赴南京,发动了讨伐袁世凯,但他认为,这不过是参加一场“不得已”而无法取胜的战斗。 

  此后,在重组中华革命党以及讨袁护国问题上,孙中山与黄兴再次发生严重分歧,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1914年6月,黄兴离日赴美。 

  尽管两人理念不同,但孙与黄的感情并没有破裂。辞行的宴会席间,孙中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黄兴:“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在旧金山,黄兴也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复:“党只有国民党,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5年,袁世凯称帝。9月底,蔡锷送密信给黄兴。10月,黄兴托儿子黄一鸥送函孙中山,“谈到袁世凯必将称帝,三次革命的发难时机已届成熟,如有所命,极愿效力。” 

  在孙中山回复后,黄兴急回上海。根据孙科回忆,“他(黄兴)行装甫卸,就晋谒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旋即回访克强先生。两人相见,握手言欢,极为亲切快慰。” 

  但遗憾的是,10月10日,不停奔波的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顿感失去革命臂助,异常悲痛”,“为国为友,悼伤百端”。亲为发丧,主持丧葬。 

  在章士钊看来,辛亥革命中孙、黄都是缺一不可的领袖人物,他称,“无逸仙则无克强,反过来说,无克强则无逸仙。” 

  “我一生佩服的只有孙先生”   

  谭延闿的追随   

  尽管孙中山一生没有到过湖南,但对湖南极为重视。1920年,孙中山对黄一鸥说,“湖南这个地方很要紧”,“由广东北伐,湖南首当要冲;湖南的动静关系到西南大局”。 

  曾任两广督军、后出任湖南督军的茶陵人谭延闿是孙中山想极力争取的人。孙中山多次写信给谭延闿,但谭不为所动。直到1922年,在参选湖南省长失败,对通过自治途径重主湘政失去最后一线希望后,谭有所动摇。 

  此时,有人向谭延闿介绍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劝他诚心帮助孙中山,政治上才有前途。谭延闿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逐渐向革命靠拢,并重新加入了国民党。 

  当孙中山因陈炯明叛变而离开广东到达上海时,谭延闿到码头迎接,并连续数周每天前往孙中山的寓所谈话,两人“过从几无虚日”。 

  经过接触,谭延闿感到孙中山的博大精深远非自己所能企及,认为“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谈及自己对孙中山认识的变化,谭延闿说,“我自追随孙先生左右,朝夕领教以来,才逐渐认识到孙先生是不如我从前所听说的孙大炮,而确是一个文通中外学贯古今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排满、反袁、打倒北洋军阀的一个真正领导人。”“我一生佩服的只有孙先生,除孙先生外,再没有第二人了。” 

  此后,谭延闿决定跟随孙中山,并被委派为北伐讨贼湘军总司令兼湖南省长。由于出色的表现,孙中山对谭延闿特别器重,让他做过内政部长,又做过北伐军总司令。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3份遗嘱。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谭延闿得知孙中山病逝后,立即赶赴广州致祭,表示要遵循孙中山遗训,“努力奋斗,势必扫除一切帝国主义,一切国内军阀”。 

  (本文参考《辛亥革命在湖南》、《湘籍志士群体与辛亥革命》、《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等史料)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