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他的“湖南朋友圈”
辛亥革命网 2017-02-27 08:58 来源:湘声报 作者:陈彬 查看:
孙中山一生未到过湖南,但对湖南人却有着极高的评价。对湘籍志士,他曾这样评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梳理孙中山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与湖南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人生许多关键的节点,都有湖南人的身影。创造“孙中山”这个名字的章士钊、与孙中山并称“孙黄”的黄兴、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蒋翊武、在长时间摇摆后紧紧跟随孙中山的谭延闿……他们都是湖南人。
孙中山的爱国情怀、革命思想影响着湖南人,也在湖南人的支持和追随下,将革命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一起回望孙中山与“湖南朋友圈”的那些故事。
长沙人章士钊“贸贸然”的创造
“孙中山”名字的来由
1903年,长沙人章士钊获得一本名叫《三十三年落花梦》的书。此书是孙中山好友宫崎寅藏所著,讲述了孙中山过往的革命活动。当时,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捕,在日本的孙中山给自己取名“中山樵”,以“中山”为姓,以“樵”为名。
章士钊决定翻译、推介此书,并将书名定为《大革命家孙逸仙》。但在翻译过程中,章士钊却“贸贸然”地创造了一个名字。他将孙逸仙在中国的孙姓与日本的中山姓连在一起,译成了“孙中山”。
令人未想到的是,书出版后,反响热烈,“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孙中山”的名字家喻户晓。自此这个名字伴随孙中山一生。
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饶怀明说:“这本书的出版初步确定了孙中山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领袖地位,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05年7月19日,39岁的孙中山来到日本,受到留学生的热烈欢迎。根据宫崎寅藏的回忆,此行孙中山的目的很明确,即组织一个新的联合革命团体。孙中山急需在日本的留学生中找到优秀的革命伙伴,宫崎寅藏向孙中山推荐了长沙人黄兴。此时,黄兴31岁。
在一家饭店,相差8岁的孙、黄二人一见如故,长谈2个多小时。在建立联合团体上取得共识后,两人举杯祝贺。不久后,孙中山前往20世纪支那社,与新化人陈天华、桃源人宋教仁见面,谈论革命大趋势,强调革命力量联络的重要性。
当时30岁的陈天华,正处于对清朝极度的失望中,苦闷彷徨,甚至产生了宁愿死也不愿看到中国亡国的念头。在与孙中山见面后,陈天华精神为之一振,“似乎在漫漫黑夜中,找到了一点光明”。在一次由宋教仁主持的欢迎孙中山的大会上,陈天华盛赞孙中山为“四万万人民英雄中之英雄,中国英雄之英雄”。
7月底,孙中山与黄兴在东京召开同盟会的筹备会。与会者70多人,其中湘籍志士达20余人。在这次大会上,衡山人唐群英宣誓加入了同盟会,她也因此成为同盟会第一位、也是最年长的女会员。此后,因为表现出色,孙中山评价她是“民国的巾帼英雄”。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会上,黄兴提议,“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宋教仁被任命为司法部检事。孙中山则指定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庶务实居协理之职,总理不在,有权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