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在武昌首义的27天(2)
辛亥革命网 2016-11-29 09:24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曾纪鑫 查看:
黎元洪致信
此时,萨镇冰收到留美学生余日章转送的一封特殊信札,写信者为湖北都督黎元洪。萨镇冰曾应严复之邀,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担任过4年多的管轮学堂正教习。黎元洪是他的学生,毕业后在北洋服役。甲午黄海一战,黎元洪所在军舰被日人击沉,他浮水生还,投效陆军,任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领,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命军强推为湖北都督。
萨镇冰接信后没有回复,但是信中内容肯定触动了他的心弦。清海军与起义民军继续保持互不攻击的默契,而各舰下级人员已开始秘密联络,策划起义,萨镇冰没有制止。
几天后,黎元洪又致信一封,并附犒劳礼品,由投奔他的原清海军人员朱孝先、黎玉山乔装送达。萨镇冰退还礼物,留下书信。这封著名的长约1300字的《黎元洪致萨镇冰书》,其实也是一封希望萨镇冰反正举义的劝告信,其中写道:“时乎时乎,师一出,不但名正言顺,而实较胜于汤武。何也,盖汤武救民,犹自为帝,吾师救民,必不让华盛顿专美于前也。洪非为私事干求函丈,实为四万万同胞请命……”
目睹、感受并学习过西方文明、技术的萨镇冰自然倾心革命,同情义军,但从小受到儒家忠孝、气节等思想的教育,一下子又难以背叛所属阵营。毕竟,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清廷给的。在理智上,他认识到清廷的专制、没落与衰朽,其崩塌与灭亡的命运势不可免,可在感情上,却又无法恩断义绝地反戈一击。
何去何从?萨镇冰举棋不定,彷徨未决。
附录:“告她当我已死”
其实,在紧要关头,萨镇冰往往表现得十分果敢。
1895年甲午海战后期,威海卫保卫战打响。刘公岛、日岛为威海卫天然屏障,身为康济舰副将衔管带的萨镇冰奉命率领30名水军增援日岛。据香港战地记者肯宁咸所记:“他在这岛被攻时非常的奋勇,虽然冒着不绝的炮火,他亲手把守着速射炮。从战争开始到停止,日岛当着南洋三炮台的炮火。”
因操心、积劳过度,萨镇冰身染重病。夫人陈氏闻讯,千里迢迢从福州赶来探视。但他拒见陈氏,不许她登舰,他说:“此地非同寻常,今日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显出少有的决绝与“无情”。夫人垂泪而归,于当年病逝。此后50多年,萨镇冰再未续弦。
守卫日岛后期,战事越来越凶,日军妄图以此为突破口冲进威海,面积仅14亩的日岛遭到日本海、陆军的猛烈炮击。阵地大炮被炸哑,炮台被摧毁,弹药快用完,士兵死伤无数,可萨镇冰毫不退缩,率兵顽强坚守日 岛13天,直到提督丁汝昌决定放弃,才率残兵撤往刘公岛,表现出无畏的勇敢与高度的纪律性。
1900年义和团兴起,萨镇冰正率舰泊于山东庙岛一带。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担心舰队遭西方列强袭击,便请萨镇冰带领各舰驶入长江以自保。畏敌如虎的各舰管带、艇长得知后,未经萨镇冰下令,纷纷南下,唯有萨镇冰兼任管带的海圻号孤泊原地。受到影响,海圻号军心开始动摇,士兵聚众请愿,要求随其他舰艇一同南下避敌。此时,素来和善的萨镇冰手持军刀,满脸威怒,厉声喝道:“有再说要南下的,就杀却!”闹事者“无不失色惊散,海圻卒以泊定”。
弃舰出走
由武昌首义引发的辛亥革命如燎原之火燃遍全国,刻不容缓的局势迫使萨镇冰不得不尽快作出决断。由他默许乃至支持的海军起义在即,萨镇冰思虑再三,做了他所能做的事情。11月8日,萨镇冰邀集各舰管带开会,说自己有病,必须赴上海就医,并对相关人事作了最后安排。
11月11日,清海军起义反正。11月13日,萨镇冰乘江贞舰自汉口阳逻顺江东下,在黄石港改乘英国太古商轮赴沪。途经九江时,他与停驻的各舰官兵谈话道:“本人厕身海军垂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胜利。现在同室相残,即胜亦不足为荣……”
如果萨镇冰是一个顽固守旧的官僚,他会选择继续为清廷效命;如果他是一名政客,哪怕为了保存实力捞取资本,也会率海军起义……这些都是他难以做到的。离开舰队,意味着失去功名与权力,但他的内心,却获得了安宁。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萨镇冰率舰抵汉至11月11日海军反正的25天之内,清海军大小军事行动仅四次,每次不过一小时左右而已。这样的行为,足以表明萨镇冰的倾向与态度,而他个人,既要承受清廷的压力与指责,也要承担每次炮击对起义民军带来的后果,还有海军内部革命军人的误解及满人军官的不满……
风云激荡,世事无常。1922年10月,萨镇冰被黎元洪政府委任为福建省长,1923年2月又由福建各界大会公推为“自治”省长。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10月,北伐军入闽。萨镇冰不忍卷入内战,当即辞去省长一职。12月2日,北伐军进逼福州,已赋闲两月的萨镇冰被各界公推为福建保安总司令。于是,他又遇到了类似镇压武昌起义时的艰难抉择。他内心十分清楚,当时的北伐军代表了一种新生向上的力量,但是,他也不可能反正投诚,率百姓箪食壶浆以迎新军。于是,只好再次选择弃职避走。12月4日,萨镇冰宣布下野。12月5日,北伐东路军第一路张贞部队进入福州。
萨镇冰无法改变时代与时局,似乎一直在“随波逐流”。但在关键时刻,他有良知与道德,对时代、时局、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便有着自己的选择。
附录:没有犹豫的抉择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成立“倒蒋抗日”的福建人民政府。这时的萨镇冰,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在十万人参加的大会上登台发表演说。“闽变”失败,十九路军被迫撤离福州,萨镇冰凭自己的人脉关系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海军总司令的声望与影响,前往马尾,动员陈绍宽所部海军网开一面,以数艘舰艇,将受阻的十九路军渡江南下。
1908年,萨镇冰曾以总理南北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身份,率海圻、海容舰前往南洋各地抚慰华侨。抗日战争时期,萨镇冰不顾年迈,再赴南洋,凭其在海外侨胞中的广泛声誉,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募集到大量资金、物资,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日大业。
1948年7月,国共内战胜负已见分晓,李宗仁乘机飞抵福州,约与萨镇冰面谈。李宗仁说:“此次因公来闽,并得蒋总裁寄语,与上将致意。且说形势变化难测,福州不宜久居。蒋总裁敦请即往台湾暂住。上将若拟乘飞机即派专机,拟坐军舰即派大舰,请即决定行期。”萨镇冰几乎没有半点犹豫,以“年老久病,寸步难行”为由,既坚决又婉转地向李宗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确实无法离开福州”。为防强逼去台,萨镇冰干脆避居吉庇巷13号堂妹谢韫如家中……
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整队进入福州城。当天下午,两名解放军军官求见萨镇冰,萨镇冰在一份《欢迎福州解放,敬告同胞书》的公告上签下了 自己的名字。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身后没有留下什么财物,“仅旧衣一箧,残书半篦而已”。就连居住的泉山萨公仁寿堂,半月后也由他儿子萨福均捐给了政府。
(作者为散文家、学者,《厦门文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