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在武昌首义的27天
辛亥革命网 2016-11-29 09:24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曾纪鑫 查看:
萨镇冰以94岁高龄于1952年病逝福州。他的一生,历经满清、北洋、抗战、解放四个历史时期。在每一次的转折关头,萨镇冰都不得不面临着重大抉择,其中两次,他选择了“弃职”避走。
在习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思维模式的人看来,对他的两次弃职而去是难以理解的。然而,这第三种选择既非胆小害怕,也非患得患失,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责任与担当。他别无选择。其所作所为,完全出乎本心,并无半点投机成分,是典型的“跟着良心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惊恐之至,急电正在上海的海军提督萨镇冰派遣舰队星夜驰援。刚到武汉,适值起义民军与北洋清军在汉口火车站附近激战,萨镇冰站在楚有舰上,手持望远镜观战。面对兵力众多、武器优良的北军,起义民军拼死抵抗、毫不退缩,就连当地民众也手持劳动工具助战。
目睹此景,萨镇冰不由得对一旁的楚有舰舰长朱声冈道:“吾辈自服务军界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壮烈场面,足见清廷失去民心久矣!”
按兵观望
10月17日,萨镇冰抵汉,停泊在刘家庙附近江面。四艘最大的主力舰,除海圻号游欧参加英皇加冕典礼未归外,另外三艘都赶至汉口阳逻水面,而其他炮舰、鱼雷艇如楚同、楚泰、江贞、江利等也奉命陆续前来协同陆军作战。
经过甲午一战,海军人才匮乏,加之清廷不信汉人,总是想法挤占职位。萨镇冰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更加信任此次带在身边的年轻参谋汤芗铭。汤芗铭精明能干、忠直诚恳,而他在武昌曾任湖北咨议局议长的哥哥汤化龙,因看清满清假立宪、真专制的面目,这次也赞同并投身到起义之中,出任军政府政事部长一职。
萨镇冰按兵不动,严令各舰不得擅自行动,不准任何船只靠近军舰,舰上官兵不许离舰登岸,除公务外也不许相互往来。暗中,他派遣家住武昌的楚有舰轮机兵刘伦发前往武昌了解起义详情。就在刘伦发摇动小舰板前往之时,汤芗铭让他带上一封致兄长汤化龙的秘信。
萨镇冰的座舰楚有号
两天后,刘伦发返舰,向萨镇冰汇报武昌光复后秩序井然,军政府深得民心等情况;了解到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同时,他带来了汤化龙劝告汤芗铭策反海军的回函。汤芗铭当即将信递了过去,萨镇冰看后一言未发。
汉口沿江一带为英、俄、德、法、日等国租界,有17国来汉通商,租界里满是各式各样的洋行。担心租界利益受损,各驻京外交使团要求清政府饬令海军“于炮击时,竭力使法,以免毁及租界”。清廷立即将外交使团的照会转发萨镇冰,令其遵行。这样一来,让萨镇冰找到了“消极怠工”的借口,以奉命保护租界为由,采取观望之势。
“各舰驻于刘家庙,与民军少有冲突”“清军猛攻汉口,(海军)绝少开炮助战”,就连英国记者也见出了端倪,据当时的《泰晤士报》所载:“水师提督萨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为淡漠。”逃到楚豫舰上的湖广总督瑞徵,多次要求海军炮击武汉及往来于长江江面的起义军船只,屡遭萨镇冰拒绝,清廷对此也无可奈何。实在迫不得已助战之时,海军也只是做做姿态而已,发炮虽多,不是射向天空,就是落于水面,尽量避免伤及起义民军与无辜百姓。
附录:“新奇”的社会
萨镇冰先祖为色目人(蒙古族),原籍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末南迁入闽。他1 1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3年后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肄业,1876年奉派为船政第一批留欧学生,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英国发达的机器生产,近代化的强大海军,以及完善的法律、议会制度等,无不给这位来自“天朝”的青年学子以强烈震撼。他说:“我从未见到过这样一个‘新奇’的社会。”以至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次海军学校的演讲中,他仍深情地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留学生活,“那时政府派到外国去的人很少,尤其是学军事的,更是寥寥无几。我对于所学各科知识格外重视。同时于课余之时细察当地人民的思想、风俗习惯,对华人之批判,以为将来回国服务时之借鉴”。
萨镇冰虽然没有同学、同乡严复那样深刻的思想,以进化、民主、民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启蒙国民,但他耳濡目染西方的文明与繁荣,对其思想发展、人生走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878年,严复、萨镇冰等留学生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师生合影
学成归国,萨镇冰投身海军,20多年来,历经末世,宦海浮沉,对清廷的专制颟顸、官场的堕落腐败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特别是1909年、1910年间,作为筹办海军大臣、海军提督的他,被派往意大利、奥匈、德国、英国考察海军学校、船炮厂及军港,又赴美、日购舰,前后长达半年多之久,再次目睹西方诸国的蒸蒸日上、发达强盛,与国力更加衰微的清朝末年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令人痛苦扼腕的是,清廷仍文恬武嬉,陶醉于帝国昔日的荣光中不求改革、不思进取。故此,他在致友人李国圭的一封信中写道:“旧染已深,时多牵肘,仍属徒有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