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柏文蔚、李烈钧与孙中山交往

辛亥革命网 2016-07-28 09:4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天松 查看:

孙中山与黄兴是革命伟人,柏文蔚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立下不朽功勋,在反满讨袁斗争中李烈钧始终是孙先生的亲密助手。此四人相互支持捍卫共和相得益彰。

相互支持 捍卫共和

记黄兴、柏文蔚、李烈钧与孙中山交往

  黄兴与柏文蔚交往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五年。在交往过程中,虽然在某些政见上有过分歧,但他们之间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还是比较一致的,在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等方面,都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他俩协力同心,为保卫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晤面沪上 分图宁汉

  柏文蔚( 1876-1947),字烈武,安微寿县人,小于黄兴两岁。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结合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特派吴春旸回国组织长江流域同盟会。时在南洋第9镇33标充当队官的柏文蔚,已与赵声等人在南京成立了岳王会南京分会,朝夕研究革命如何进行。吴春旸来,柏即首先领导岳王会全体成员参加。他参加同盟会后,广泛发展学生、士兵入会, “学生士兵闻风加入者千人以上,构成以后革命之良好基础”。1906年,柏因参与筹划谋炸两江总督事泄,逃亡东北,在吉林、奉天等地继续从事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由于东北僻处一隅,柏文蔚虽于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但至武昌起义前与黄兴没有什幺直接接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其美电促柏文蔚南下,主持长江流域的起义工作。同月22日,柏从东北到达上海。过了两天,黄兴也从香港抵沪。这时袁世凯指挥的北洋军队正在猛攻汉口,形势异常险恶。南京又为两江总督张人骏、江防会办张勋控制,很不利于革命的发展。黄兴、陈其美、柏文蔚等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决定克强赴武汉指挥军事,文蔚赴南京规划光复”。柏文蔚赴南京时,黄兴还送了他一支手枪。这是黄兴与柏文蔚直接交往的开始。黄兴指挥的武汉保卫战虽然失利,但有效地保卫了首义之区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对推进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柏文蔚到南京时,革命党人正在策动第九镇新军起义,两江总督张人骏闻讯,即令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将其全镇官兵开驻秣陵关。柏与原南京革命党人会商光复南京事宜时,他们认为要起义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补充武器弹药;二是争取徐绍桢反正。为此,柏折回上海向总部领回炸弹1200颗,手枪500支,以解决“当务之急”。接着又去秣陵关做徐的策反工作,柏首先陈述了“当前的革命形势,清政府腐败无能,若不将其推翻,中华民族即有亡国之忧,希望徐当即立断,领导全镇成此伟业。”徐知大势所趋,开始倾向革命。柏在秣陵关与徐研究起义计划时,徐认为部队武器弹药困难,应设法解决。柏又回上海向总部领得枪弹十万粒,炮弹三千发,炸弹二千颗,手枪五百支,步枪三千支,现款二十万元,并顺利运到了镇江。但徐绍桢见林述庆已光复镇江,在部分官兵的怂恿下未等柏的枪械弹药运到,即发动了对南京的进攻,结果遭到了失败。徐逃往上海。上海中部同盟会总部为了早日攻克南京,决定组织江浙联军,并推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消息传到镇江,林述庆极力反对徐任总司令。柏为了顺利进攻南京,向林陈以大义,说明利害,并“陈明由上海领得之械弹与现款皆在此,当前重要工作为扩充整编自己军队,否则大敌当前,徒作意气权利之争,智者不为也。”,这样林述庆才打消反对徐出任总司令的念头。联军总司令部成立后,柏文蔚、林述庆经常与徐绍桢一起讨论进攻南京事宜。柏文蔚整编的镇军分为三个支队,第一、二支队由林述庆亲自指挥,沿铁路会攻南京;柏文蔚指挥第三支队,按联军计划,会合徐宝山部渡江直攻浦口。张勋因受联军进攻南京的压力,恐浦口归路被截断,在浦口布置重兵。张本人不敢久居南京,也率众退驻浦口。柏指挥的第三支队与徐宝山部会合后共有三千多人,进攻浦口时,与张勋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张勋以后路遮断大骇,于11月20日夜乘车北逃,浦口为镇军占领。柏文蔚乃以镇军第一镇名义布告安民。张勋逃亡,清军军心动摇,南京很快被联军攻占。

  联军入城后,徐绍桢经各军公推为苏军都督。与此同时,苏军都督林述庆的布告也遍贴通衢。因而引起浙军和徐绍桢的反对,几乎发生火并。柏文蔚见此情形,从浦口渡江到南京往见林述庆,说服林取消都督。柏说:“此时何时,乃竟相争,应以徐为都督。”林初不以为然,后经柏力劝,才让出都督。联军方面为了进一步解决林述庆与徐绍桢之间的矛盾,经会议决定推举林为北伐军总司令。南京的光复不仅迅速扭转了因汉阳失守造成的不利形势,而且进一步增强了革命力量,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与黄兴指挥的武汉保卫战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南京光复后,全国已有10余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革命重心这时已由湖北转移到长江下游。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等乃于12月4日约集各省留沪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由大元帅组织中央临时政府。由于各方意见不一和黄兴坚辞,12月17日各省代表会又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因黎在武昌不能前来主持,大元帅职务由副元帅代行。柏文蔚这时已看出形势的发展对同盟会极为不利,便会同林述庆联合发表通电,欢迎黄兴立即到南京;就任代行大元帅职务,藉以避免革命流产。黄兴在柏文蔚等人的敦促下,本准备待筹到经费,即赴南京组织中央临时政府,但是由沪动身前,突接孙中山来电,知孙不久回国,乃决定等待孙中山回国后再定。这时,“黄兴着意子北伐,推翻清廷。连日与林述庆、柏文蔚议定,攻占黄河以南,屏障即将在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并派炸弹队秘密北上,扰乱其后方,相机夺取鲁、豫”。12月25日,孙中山由海外归来,旋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对驻南京的军队进行整编,乃以柏文蔚所统镇军第一镇扩编为第一军。

  由于临时政府成立,原已开始的南北和谈一度中止,临时政府准备进行北伐。黄兴以参谋本部名义命令柏文蔚任第一军军长兼任北伐联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向北进攻。当北伐联军进击张勋、倪嗣冲部至安徽固镇时,接到参谋本部电令:“和议复开,停止前进,以待后命。”但柏文蔚为了确保南京临时政府有“稳固地位”,仍旧指挥各军向北推进,很快攻占了军事重镇徐州,清军狼狈逃窜。柏文蔚本欲乘胜追击,经略黄河以北,以便北伐联军“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后因南北。议和即将达成协议,参谋本部“电令停战”,乃止。

  1912年2月17日,黄兴连发4电,急召柏文蔚至南京参加军事会议,商讨各省军事布置以及将来袁世凯政府成立后的陆军总长应否由革命党人担任等问题,以便向南北议和会议提出,柏到南京后当即向黄兴汇报了对袁世凯的看法。他认为“袁世凯是不讲信义之人,戊戌政变,他能出卖友人向慈禧告密,我们对他不应相信太过。”黄兴从当时的形势和维护大局出发,对柏文蔚的意见进行了耐心的解释。他说:“革命目的是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只要袁世凯承认这种主张,我们就可以将总统让给他。他虽狡猾,也一定可以与我们合作,假如完全靠武力解决,将来鹿死谁手,尚难预料。”黄兴的这一解释虽反映了他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但当时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在内都是这样认识的,这与当时的形势有着密切关系,当然也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分不开。

  军事会议正式开始后,各地方军事代表都提出了各地方保留维持地方治安的军事方案;关于陆军总长问题,各地方军事代表一致主张仍应由黄兴担任。”

  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窃取了政权,黄兴并未取得陆军总长的职位,而只是给他个南京留守府的留守。袁世凯任命黄兴为留守,不过是借黄兴之手遣散南方革命党人所掌握的军队罢了。柏文蔚当时所统率的第一军驻扎浦口至徐州铁路沿线,控制苏皖两省要道,拥有相当实力。袁世凯对这支部队视为眼中钉,想方设法进行破坏,首先派其亲信持支票一百万元赠柏,表示总统对第一军的慰问;后又派郑汝成劝说柏文蔚做袁的门生,均为柏婉言谢绝。袁世凯对柏收买拉拢不成,便借口经济困难,国库支绌,停发南方革命军的军饷,黄兴为了保存南方革命党人的实力,倡议发行国民捐。南方各军将领无不响应。柏文蔚更是积极支持,并领领衔于5月9日在南京发出通电,“拟请中央颁布减学章程,此间军人当首先实行。”但由于袁世凯的破坏,黄兴的倡议无法实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