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总统孙中山(3)
辛亥革命网 2016-07-18 10:37 来源:张汇滔研究 作者:刘小宁 查看:
改称呼。称呼只是个形式,但在封建的清王朝,官员有老爷、大人、奴才、小人之分,反映了一个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与孙中山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自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直就很注意政府官员之间、官员和百姓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称谓关系。孙中山在大总统任上,曾以大总统的名义饬令内政部下文通告全国,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孙中山还下令,今后各官府人员之间相称,均以官职称之,不得再称大人、小人、主人、奴才。民间普通称呼,则称先生或君,一律不得沿用前清官府的恶称。
废跪拜。跪拜,是一种宣扬愚忠愚孝的封建礼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格上的不平等。与孙中山信奉的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学说绝不相容。在临时参议院成立前,孙中山就在各省代表会议上,力主废止跪拜礼节,并规定普通相见为一鞠躬,最高礼节为三鞠躬。孙中山此言一出,立即就得到全场的热烈掌声,并得到全体代表的一致通过。当天下午,各代表见面时,纷纷鞠躬行礼,不亦乐乎。此后,封建的跪拜礼被鞠躬礼所取代,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重人权。孙中山除了宣布废除一系列封建遗毒的政令外,在《临时约法》中也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对保障人权的高度重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上存有大量的“贱民”阶层。他们的人生受到很大的限制,长年累月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享有平民的权利了。更有甚者,一旦“贱民”加身,那么世世代代都要“世袭”下去。真可谓:一人蒙垢,辱及子孙,蹂躏人权,莫此为甚。孙中山长年与所谓“贱民”们打交道,深知他们生活之艰辛。长期以来,他一直立志改变这种状况,他曾痛心疾首地说:“此情与奴隶有何不同,如不改,谈何共和民主?谈何民生民权?”所以当南京临时政府刚一成立,孙中山立即通令改“贱民”的身份,正式宣告:“当兹共和告成,人道彰明之际,岂容此等苛令久存,为民国玷?”孙中山还宣布,所有贱民,对于国家社会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等均一体享有,毋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中山向内政、司法二部下达命令,要求通饬所属今后一律不得使用刑具,并销毁一切刑具,废除上刑的制度,禁止体罚。同时,下达禁止买卖人口令,声明过去的一切买卖契约,全部取消解除,今后一律成为雇主雇人关系,不得再以贱民或奴才称呼,违者给予重罚。孙中山还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禁栽禁食鸦片命令,违者剥夺一切公民的权利。
孙大总统的平民风范
孙中山与卫队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保卫总统府和大总统孙中山的安全,南京卫戍总部在徐绍桢的领导下,开始组建总统府卫队。一个星期后,由苏军先锋营改编为第七师第二十六团成立,团长吴浩,副团长洪承典。二十六团主要担任总统府的警卫。所谓内卫,就是总统府内部和周围的警卫工作。警卫部队共600人,其中有60人分为5个班负责总统府的内卫,4个班轮流站岗,1个班在总统办公室内外值勤。经过卫戍总部挑选,推荐了一位安徽籍军官郭汉章为卫队长。经孙中山面试,由总统府正式委任。
担负总统办公室的内卫班共12人。其中6人当传令官,6人轮流值岗,孙中山在办公室有事,就揿铃呼卫士入室听候吩咐,无事时卫士一般不进门。遇有宾客来访,先将名片交给卫士呈递进去,再根据孙中山的旨意引导客人入会客室或办公室。孙中山特为关照卫士不要称自己为大总统,在总统府内称“孙先生”就行了。
孙中山一向反对摆官架子,自己总是身体力行。一次,他独自一人出了总统府大门,上街买了茶叶回来,大门口的卫士居然没有发觉。卫士长郭汉章听说后,立即把当值卫士找来狠训了一顿。孙中山找到郭卫士长说,不全怪他们,责任在我,是我一人出的门。还有一次,孙中山到下关办事,卫士长要派一个卫队跟着,孙中山不同意,只乘了一辆马拉车,带了两名卫士骑自行车随行,办完事后又按原路返回。既没通知各军和地方长官迎送,更无前呼后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