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元冲与黄埔军校(2)

辛亥革命网 2016-05-05 08:58 来源:新浪历史 作者:陈予欢 查看:

邵元冲是黄埔军校初创时期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参与筹备黄埔军校,两度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组建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事宜,事必躬亲未尝怠懈。

  其间辗转于军校与省城,1924年6月25日晨八时至政治部,与各职员讨论兴革事宜。九时半至十一时向第一期学生讲授《法国大革命》、《德国之革命》。午后在政治部讨论进行事宜。6月28日下午偕廖仲恺同至黄埔军校,讨论政治部进行事宜及军校中组建中国国民党特别区(党部)问题。6月29日上午讲述政治部应做之工作,以及政治实习与讨论方法。7月1日至越秀南路中央党部办事,接见刚从英国伦敦回国的张静愚,并邀其赴刘芦隐处午餐深谈,认为其才可用,邀请张静愚襄助党务。7月2日下午由军校筹备处登电船赴黄埔,晚间讨论政治部问题及明日选举(党部)事,继准备授课教材。7月3日上午讲授《各国革命史略》,午后返回省城,阅读《南社社集》之张默君(1882-1965,别名昭汉,别号涵秋,湖南湘乡人,为老同盟会员张伯纯次女,上海务本女子学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南社社员,时任江苏省立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后任杭州市教育局局长,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第六届监察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到台湾后任中央评议委员。其姐为蒋作宾夫人,其妹为竺可桢夫人)诗作数首。7月4日晚回到省城寓所,修订黄埔军校授课讲义。7月5日至黄埔军校授课,晚间在学生俱乐部召集政治部学科讨论组之各组组长,研究讨论办法及出题方法,当晚在军校入寢。7月6日上午与蒋介石、甘乃光商讨政治部工作方法,中午与胡汉民、汪精卫、林直勉、张继等在刘芦隐家共进午餐,因廖仲恺赴省城公务,下午其授之课无人替代,由其续讲《现代革命运动之方法与策略》。7月9日下午至黄埔军校,晚间讨论校务理事与政治部研讨班办法,兼准备授课材料。7月10日上午讲授《各国革命史略》第七讲:俄国革命以后之建设事业,午餐后与胡汉民同返省城。7月12日午后乘船赴黄埔军校,主持分配全校学生开始讨论政治及社会问题,晚间巡视各班,有杂阅他书或作函看报学员,适时纠正之。7月14日接张默君来信,回忆旧谊今情,回复长信表达爱意并催促成婚。7月15日返回省城,为寻觅黄埔军校政治部书记员,兼请画师绘制军校活动图形而奔走。7月16日下午乘船赴黄埔军校,晚间召集政治部各股股长开会,讨论上周六研讨成效及改良办法,众谓上周题目太多,选择时颇费时,故建议今后减少题目为宜。晚归寢室,阅读诸生报告表,批阅佳者尚多,尤以第一队第二分队徐石麟(黄埔一期生)所写之报告表成绩最佳,颇为欣慰;又以四川学生曾扩情(黄埔一期生),立言亦多条理,笔录可喜。7月17日上午整理演讲稿,十时开讲《各国革命史略》第八讲。7月19日午后赴黄埔军校,晚间在政治部讨论内部问题,修订讲义及规划授课要点,当晚军校入寢。7月20日早起,修改授课讲义,编国民讲习所讲义,九时参加俄国军事顾问巴甫罗夫追悼会,会后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进行的政治科讨论,午后乘船返回省城。7月23日下午偕蒋介石赴黄埔军校,晚间召集各组组长会议,讨论至十时散会就寢。7月24日上午批阅学生讨论报告表,十时讲授《各国革命史略》末篇完毕,午后乘船返回省城。7月26日午后偕张静愚赴黄埔军校,向蒋介石推荐任命其张为黄埔军校政治部英文秘书,继入政治部处理日常事务。7月27日复长信十九页致张默君,告之结束八年来绵绵长恋,并在东山寻觅一公寓,价为港币七十元,等待张来粤。7月30日下午赴黄埔军校,晚间与蒋介石谈话,后至政治部询问几天情况,再与俄国顾问波洛克等讨论政治部应办事宜,十一时入寢,次日晨乘船返回省城。7月31日至中央执行委员会开会,被推选为考试委员会五名委员之一,另四人为汪精卫、廖仲恺、刘芦隐、曾醒石。会间汪精卫言及会多事忙,嘱其代讲授下周二黄埔军校课程:《欧战前后之欧美实业情况》。8月6日午后赴黄埔军校,先与蒋介石晤谈,后至政治部视事,十二时入寢,次日晨与蒋介石乘船返回省城。8月8日接张默君来信,告之其弟张元祜(1894-1960,别字叔同,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和陆军大学第六期,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厅厅长,国民革命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常委,1936年1月24日叙任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将于近日由上海赴粤。8月11日上午张元祜到广州,下午偕戴季陶赴黄埔军校,在长洲司令部午餐时面晤蒋介石,席间向蒋举荐张元祜入军校任事,晚餐后与张元祜偕廖仲恺,乘船返回省城,8月12日蒋介石呈请任命张元祜为黄埔军校中校教官。8月13日偕张元祜至粤军总司令部办事,晚间拜会许崇智、范熙绩、胡汉民、刘震寰、杨希闵等。8月17日偕张元祜赴黄埔军校,约见蒋介石谈一小时,下午返回省城,至许崇智寓所晚餐。8月20日午后赴黄埔军校,与蒋介石商谈浙江省情,晚间与张元祜同船返回省城。8月21日向廖仲恺等请长假赴上海完婚。

  1924年8月25日乘日本邮船赴上海,8月28日赴上海神州女子学校拜见张默君,百感交集相见言欢,与襟兄蒋作宾共进午餐。午后赴上海环龙路44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晤见叶楚伧、于右任、陈果夫等。1924年9月19日与张默君设婚宴于上海沧州饭店,该饭店过去一直为洋人宴会场所,此婚宴开国人设席第一回,在沪轰动一时。政坛风云人物邵元冲与张默君女士,经历近20年恋爱,其恋爱时间之长,经过之曲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惊动当时社会,颂扬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爱情佳话。张默君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苏州光复后,曾任革命机关报《大汉报》主编,当时风姿绰约,才华照人,加上功成名就,前程似锦,大有“皇帝女儿不愁嫁”势头,所以并不把邵看在眼里。邵为此大伤脑筋,此时他得到可靠消息:张默君非将军不嫁。为取悦张女士,邵元冲毅然投笔从戎。不久袁世凯称帝,全国讨袁护国,纷纷揭竿而起,邵元冲在讨袁东北军司令部中,被委以警备司令之职。等讨袁战争一结束,邵元冲就身着将军服,兴冲冲来见张默君。不料事情有变,这时的张,对“将军”已不感兴趣。友人们一面安慰邵元冲,一面说服张默君。这时才发现张默君女士一改初衷,原来的“非将军不嫁”已变为“非留学生不嫁”了。邵元冲气恼了一阵,冷静下来之后,张的影子总浮现脑际,爱情已使他深陷不能自拔境地。他决心去留学,1919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留学四年,1923年由美赴苏考察,又转入德国留学考察,颇得孙中山先生赏识。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议期间,孙中山亲笔提名邵元冲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当年回国时的邵元冲已过而立之年,婚姻问题常使他心绪不宁。朋友们替他出主意,要他将自己的著述《美国劳工状况》一书寄给张默君当敲门砖。寄书半月余,果然得到张默君回信,在复信中对邵氏著作大加赞扬,并表达了对邵元冲深深的思念之情。多年后有人问及张默君当时的感受时,她坦率地说,拿到那本书时,一边拆阅,一边全身发抖。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感情,一旦爆发,其激动难于言表。随后,二人书信往还,诗歌酬唱,终于相约到上海举行婚礼。这年邵元冲34岁,张默君已超过40岁了。

  其间广州黄埔军校方面来电催促返粤,1924年10月8日偕张默君乘船赴香港,10月9日抵达广州,驱车前往东山先前觅定寓所。10月10日偕夫人赴市内先后拜见许崇智、古应芬、胡汉民、陈融、汪精卫、黄昌谷等。10月11日上午偕夫人与汪精卫夫妇、廖仲恺夫妇同乘江贞兵舰赴黄埔军校,适逢俄国运送军械物资军舰抵达,陪同蒋介石等会见并宴请俄国军舰舰长及军官等数人,以致谢忱与敬意。其在欢迎会演讲时称:“中俄革命军人有团结之必要……。” 晚间偕夫人乘船返回省城东山寓所。10月17日与廖仲恺由南堤乘电船至黄埔军校,先与张元祜、张静愚会晤,午后参加校务会议,会后到政治部视事,下午授课《革命运动与反革命运动》,课后乘船返回省城。10月21日上午偕蒋介石、汪精卫乘电船前往黄埔军校,赴政治部稍事处理文案并区分应办事宜,继往大课堂聆听汪精卫讲授《三民主义》课程,午后返回省城。10月22日上午至广东大学拜会校长邹鲁,商谈征集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下午与汪精卫至中央执行委员会,再与邹鲁商谈在广东大学讲授《政治概论》,初拟题目:《帝国主义侵略史》、《各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三民主义》四种,与汪精卫分担课程,累计课时48小时。10月23日上午赴黄埔军校,到政治部处理部务若干事宜,下午返回省城至粤军总司令部办事。10月25日下午应邀到粤军讲武堂作政治演讲。10月28日偕张默君赴黄埔军校,与张元祜、张静愚共进午餐,下午向第一期生讲授《中国国民党党史》。11月4日上午赴黄埔军校,向第二期生讲授《中国国民党党史》。11月7日先后赴南堤军校办事处及粤军总司令部办事,午后赴黄埔军校燕塘分校参观阅兵。11月8日赴黄埔军校授课,课后与黄季陆、胡谦、蒋介石、廖仲恺等晤谈。11月9日陪同孙中山先生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讲,并随行聆听笔记。11月11日上午赴黄埔军校,讲授《三民主义》课程。1924年11月12日由孙中山亲点陪同北上的八名文随员之一,其排名第三。11月13日随孙中山先生乘日本轮船“春洋丸”至香港后北上,行程中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到北京后,又兼任中国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机关报《民国日报》社社长。1925年1月23日其妻弟张元祜被任命为黄埔军校上校战术主任教官。1925年3月13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他与汪精卫、戴季陶等均随侍身旁,是总理遗嘱见证人之一。在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上,其作“孙公略史及三民主义”讲演,受到舆论好评。1925年3月返回广东,发表任潮梅、海丰民政长。

  三、致力国民党党务,推进党史征集编纂

  1925年夏返回上海,筹建中山学院,自任院长,后因办学经费拮据结束。1925年11月与邹鲁、谢持等在北京西山召开“ 西山会议”,宣示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到书面警告处分。1926年3月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召开所谓“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26年5月应蒋介石邀请南下广州,任中国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其间撰写《孙中山总论》,1926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初版印行,是系统概括孙中山思想与三民主义最早的理论书籍之一。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浙江后,被任命为浙江省政治分会委员兼杭州市政厅厅长(后改称市长)。在杭州市市长任内制定《杭州市暂行条例》,仿照广州市建置进行改造,颁布八项便民兴革措施,如:调查户口、兴办自来水、增加菜场、设游民习艺所、发展贫民教育、修理道路、浚理西湖改进西湖风景等等,设置杭州市参事会等议事机构,对杭州市城建初期规划和政制建设有贡献,1927年10月20日因省政府改组被免职。其间参与筹备黄埔同学会活动,1927年6月1月下午赴黄埔同学会浙江分会开会,应黄绍美、陶林英(均系黄埔三期生)商讨今后指导黄埔同学会事宜。1927年12月1日下午应邀到上海大华饭店参加蒋介石与宋美龄婚宴。1928年1月1日乘船南下到广州,1928年1月6日任中国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秘书长,1月18日应李济深举荐任广州黄埔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次日由代理校务刘光(字君实)、政治部秘书长陈达材陪同前往长洲岛视察黄埔军校,集合军校学员进行演讲。其间兼任广州《建国》周刊编辑部主任、总编辑。1928年6月25日离开广州赴香港,继赴菲律宾考察党务及华人教育。1928年7月返回香港继赴上海,主持在上海续办《建国》周刊,后迁至南京出版,并改为月刊,任社长。1928年11月7日被推选为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29年3月28日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其间多次作 “学者精神之孙先生”、“中国国民党之中兴运动”、“孙中山乙未广州起义经过”、“孙公革命之精神及其大节”专题演讲,撰述《总理学记》、《辛亥革命之意义》,对孙中山先生思想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还利用报纸杂志、演讲、摄影等宣传工具和形式铨释“三民主义”,宣传爱国思想,批判卖国贼,赞美祖国河山,促进经济建设,唤起民众觉醒。1930年12月10日免除立法院立法委员职,1930年12月15日推选为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31年3月2日代理立法院院长,后辞去立法院副院长及代院长职,专任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在南京建立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1931年12月24日出席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3月2日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5月21日免职。其间主编《建国》月刊,后发表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1932年5月21日再度推选为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34年5月30日受命撰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周年纪念辞,1934年6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十周年之际,积极提供当年记忆线索与历史资料。1934年6月15日应邀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参加死难烈士追悼会,奉命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致辞,次日再赴军校参加十周年纪念典礼。6月17日应邀到军校参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毕业及入伍生第十期升学典礼,再度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致辞。1935年春因对日外交问题,与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发生矛盾,辞去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游历陕、甘、宁、青、绥、晋等省,撰写了《西北揽胜》文稿。1935年11月10日在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五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再次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11月23日以浙江省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8月22日主持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总理全书》编纂审定会,拟定本年度双十节时先行出版印行数种。1936年12月初应蒋介石电召,与夫人张默君赴西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晚,闻枪声后,从西京招待所房间跳窗逃遁,被士兵开枪击伤,两天后因伤重逝于西安陕西省立医院。著有《心理建设论》、《建国之路》、《美国劳工状况》、《训政时期清查人口的意见》、《各国革命史略》、《中国之革命运动及其背景》、《孙文主义总论》、《总理护法实录》、《中华革命党史略》、《西北揽胜》、《民族正气文钞》、《军国民诗歌选》、《玄圃全集》、《邵元冲日记》、《邵元冲文集》等。

  1984年6月台北当局为纪念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专门成立《黄埔建国文集》编纂委员会,组织编辑纪念文集《黄埔军魂》,并由该会撰写《邵元冲:劳谦谨筋,仪型后昆》褒扬其黄埔初创时期事迹。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