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李经羲(2)

辛亥革命网 2015-10-15 09:15 来源:信网 作者:田野 查看:

辛亥革命中,一方面想要挽救清帝国的生命,一方面又不忍心对革命党痛下杀手,这或许就是李经羲的矛盾性格吧。

  他为啥不做云南都督

  其实不光是李经羲,当时整个清帝国的地方大员不少都是在镇压起义和纵容革命这种“夹缝”中求生存。因为大家意识到,清帝国已经烂到根子里了,可既为地方官员,又不能尸位素餐。真要是革命来了,对他们来说,倒是种解脱。

  1911年10月30日,酝酿已久的云南起义爆发,李经羲终于不必承受“煎熬”了。1911年11月1日,云南军政府宣布成立,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李根源为军政部长兼参议院院长。身为起义军领袖,蔡锷并没有狂热到不念旧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新宇在《蔡锷的情和义》一文中称,蔡锷首先想到的是动员李经羲参加起义,请他做云南都督。但是,李经羲坚拒,说:“身为朝廷命官,岂能以下犯上?”在这种情况下,蔡锷如果杀掉李经羲,后来的教科书可能会称赞他的“革命大义”。人们也不会说他什么。但是,蔡锷却不忘总督大人对他的恩情。因为革命,就与恩人刀兵相见?蔡锷做不到。但总督府必须攻打,怎么办?发动攻势之前 ,蔡锷先请人去总督府把李经羲带到法国领事馆避难。总督离开之后,才向总督府开炮。起义成功之后,蔡锷再次请李经羲出来主持云南大政。李经羲顾念皇恩,不肯改变立场。蔡锷只好把李经羲全家送出云南。据当事人回忆,李经羲是坐着轿子去车站的。蔡锷当时已是云南军政府的都督,却跟着轿子步行,一直把总督送到车站。为了防止意外,他又派了一连士兵随车护送。这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实在是一段佳话。

  李经羲离开云南后,经过越南、香港,辗转到达上海。刚下火车站,就被革命者的军队强行剪去了辫子,这还引出一段趣闻,我们后面会提到。当时上海是革命的中心,李经羲在这里毕竟不自由,于是他和不少逊清遗老一样来到了青岛。

  也正是在青岛,李经羲收到了袁世凯的橄榄枝。原来当时袁世凯靠耍手腕获得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眼见一批遗老天天要复辟清廷,骂他是“曹操”、“王莽”,实在受不了,于是从这些遗老中选出几个来装点门面。李经羲被封为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

  一条辫子断送了前程?

  尽管对袁世凯的种种行为有所不满,可李经羲并非遗老中的死硬分子,非抱着满清宗室的牌子不放,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期间,他一直活跃在仕途。

  倒是因为清王朝的复辟,让他起了退隐之心,说来有些蹊跷。

  这事儿要从“府院之争”说起。时间来到1917年,袁世凯去世才一年。郎早正、郎章正在《李经羲:乱世中的“短命总理”》一文中介绍:黎元洪任总统后,与时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在府院关系、制宪及对德宣战等问题上矛盾尖锐。1917年5月28日,黎元洪为排除段祺瑞的势力,特向国会提名李经羲为国务总理。黎任命李组阁,是安定北洋派、拉拢张勋的一种手段,因为李经羲也一向注意与北洋将领的关系,且他在云贵总督任时,张勋是其下属,并获得众参两院的通过。当时北京内阁更迭必须取得各省督军的贺电,才敢登台,否则这个内阁就站不住脚。

  5月29日,跟段祺瑞关系密切的倪嗣冲首先宣布安徽独立,随后河南、浙江、山东、山西、奉天等省纷纷宣布独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经羲吓得躲在天津租界不敢进京就职。在黎元洪的一再催促下,李经羲提出必得有张勋进京保驾,才能就职。迫不得已,黎元洪接受张勋进京调停的建议,并被迫于6月12日解散国会。6月14日李经羲在张勋陪同下乘专车到达北京。6月22日才通电正式就任国务总理一职,同时兼任财政总长。然而张勋的意图在扶持清室复辟。7月1日,张勋等人在养心殿叩见清逊帝溥仪,演出了一场复辟的闹剧。身为国务总理的李经羲,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未曾表示反对,也未捞到任何好处。在7月2日化装成运煤工人,从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东头的“水门”逃出,乘上火车直奔上海,被世人称为“五日京兆”。李经羲国务总理任期在理论上从1917年5月28日国会通过到7月2日止是35天,实际在任不到10天。

  因为李经羲是和张勋一起进的北京,加上张勋是这场复辟的主谋,外界自然对李经羲泼了不少脏水。当时的小说家天忏生曾撰《复辟之黑幕》,讲述了一些笑话和掌故。比如说:刚做了几天内阁总理的李经羲得知复辟消息后,急忙来找张勋,质问他为何不通知自己,且未曾安排自己任何职位!张勋笑道:“莫怪,论你资格,当然有做宰相尚书的希望。不过呢,你的前程,生查查是被没有一条辫子断送掉了,我替你着想,委实有些不值得。”张勋初到上海时丢的辫子,在这儿成了短板。

  但查阅史料,李经羲对复辟还是反对的,材料见之于其堂弟兄李经方和李经迈给张勋上书支持复辟时的信。这封信中附带讲:“再经方、经迈与仲轩(李经羲)手足至亲,闻其以一人之私阻挠大计,实所愧耻。其身败名裂不足惜,如天下公愤何!我公爱人以德,幸勿为先文忠(李鸿章)贻门户之玷。合并密陈。”以示划清界限。说李经羲“以一人之私阻挠大计”,实际上说明了他不支持复辟的态度。

  张勋复辟发生后,黎元洪逃入荷兰使馆中,李经羲亦避居江朝宗私宅,于第三天以炭灰涂面,“载煤一车自为御者,于一鞭残照中赴津。”乘上火车直奔上海,真正尝到了“五日京兆”的滋味。或许是受够了政坛上的尔虞我诈,再次来上海的李经羲,已是心灰意冷,从此再无出山之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