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李经羲
辛亥革命网 2015-10-15 09:15 来源:信网 作者:田野 查看:
青岛江苏路8号是一座古朴的老楼,楼身方正,还有一个俄罗斯式的塔楼。这座楼的建筑面积不大,但很精致,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仍难掩当年的峥嵘。在青岛,这样的老楼里总会住过几位名人,此楼也不例外,他曾经的主人名叫李经羲。
李经羲,是一位有趣的人物,有着非凡的家世,也有着复杂的性格。和清末民初不少响当当的大人物打过交道,其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他曾主政云贵,也曾出任国务总理。蔡锷和朱德都是他的好学生,袁世凯和张勋是他的好友。看看他的好友名单,你会对他不感兴趣?对了,他还是李鸿章的侄子。
对朱德、蔡锷有知遇之恩
李经羲(1859~1925年),安徽合肥人,字仲山,又仲仙,号悔庵,又有仲宣、仲轩、宓生等称,晚号蜕叟。李鸿章弟李鹤章的第三子,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
李经羲早年的资料能查到的很少,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伯父李鸿章的行事风格上略窥一二。作为晚清的栋梁大臣,李鸿章兼具守旧与开放的两面性,一方面以朝廷股肱自居,一心扑在挽救帝国危亡的事业上,另一方面又深感时局变化无常,身体力行地去尝试许多新鲜事物。李鸿章自嘲为清帝国的“裱糊匠”,粉饰着这个腐朽大厦的外貌,他的从政风格自然也影响到家族后代。
李经羲早年做过道台、布政使,后来也出任过一省巡抚,从政生涯稳中有升,但也绝非平庸之辈。看他早年的奏章,我们仍能发现伯父李鸿章的些许影子。他在广西巡抚任上,多次上书朝廷,商讨边防剿匪事项,力求保大清一方太平。遇到君主立宪的大潮时,思想又很开通,要求对旧制度做出适当的革新。如他于宣统二年上《云贵总督李经羲奏云南第四届筹办宪政情形折》,里面列了八项,涉及地方自治、财政的预算决算、地方司法体系的建立等内容,不少提法现在看来都不过时。
他的这种既保守又开通的风格,在主政云贵时期体现的最明显。1909年2月,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此时距离清朝灭亡只有三年。在任上,他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开办了云南讲武堂,并兼任讲武堂总办。他曾对学员们宣布,他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讲武堂不可以不办。这个讲武堂由李根源任协办,由清廷出钱举办,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也正是在这所讲武堂里,一大批推翻清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军官被培养出来,我们说说其中两个著名人物,一个叫朱德,一个叫蔡锷。
对朱德,李经羲有知遇之恩。宋路霞的《李鸿章家族的上海轶事》中有这样一件事:朱德早年家贫 ,来报考讲武堂时,因无川资,就迈开双脚,从四川一直走到了昆明。到讲武堂时报考时间已过,门卫不让进,朱德便与门卫大声分辩。适逢李经羲那天正在讲武堂巡视,闻其声派人前来查看。当知道此人是从四川步行到昆明来求学时,料其将来必有大作为,于是当场决定,破例录取。朱德后来多次跟人提起过此事。
对蔡锷,李经羲不光是知遇之恩,可以说是特别对待了。当年蔡锷不得志时,是李经羲把他弄到广西,给了他良好的发展机会;他受广西革命党人排斥之际,又是李经羲把他召到了云南,并且顶住种种压力,请朝廷任命他做了协统。蔡锷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革命活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有人提醒他:“讲武堂多革命党,虎大伤人。”他也置若罔闻。蔡锷身处困境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并收过他的门生贴子,甚至将人家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谨慎从事。
一方面想要挽救清帝国的生命,一方面又不忍心对革命党痛下杀手,这或许就是李经羲的矛盾性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