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助推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5-05-26 09:12 来源:海门日报 作者:高广丰 查看:
张謇与辛亥革命,史学界议论了近百年,近20年始有公论。张謇作为一位爱国、创新的政治家,在辛亥革命中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地从立宪走向共和,从而为创建共和体制作出了贡献。正如革命党领袖黄兴所说,张謇和赵凤昌等人为"缔造共和,殚尽心力",这是很确切的评价。
目睹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时候,张謇正好在武昌。张謇是10月4日到达武昌的,此行的目的是去接办湖北纱、布、麻、丝四厂。在武昌,张謇两次拜访了帮助自己取得湖北四厂承租权的湖广总督瑞徵,瑞徵设宴招待了他。7日,工厂正式开工。10日(阴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晚八时,张謇登上“襄阳”轮启程返回。不久就看见武昌草湖门火光冲天,火光“横亘数十丈不已,火光中时见三角白光激射”。十时开船后,“舟行二十余里,犹见光熊熊上烛天也”。12日早晨,张謇按预定计划在安庆拜会安徽巡抚朱家宝商议导淮,方才“知武昌以十九日夜三时后失守”,安庆也是“势处大难,无暇更说导淮事矣”,于是当晚十时又坐“江宽”轮东下。14、15日两天,张謇在南京劝说江宁将军铁良与两江总督张人骏出兵支援武昌并立即奏请立宪,但遭到否决,于是张謇大骂他们是“无心肝人”。16日,张謇到达苏州,拜访江苏巡抚程德全,当夜与学生雷奋、杨廷栋为程德全赶写“请速宣定宪法、开国会”的奏章,彻夜不眠。可见,张謇在武昌起义的时候,一方面为清廷失守武昌而痛心,一方面认为这是迫使清廷实行立宪的好机会。此前,作为立宪派的领袖,张謇已经为此作过很大努力,甚至发动了全国性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但顽固的清廷却始终采取欺骗和拖延的手段。
决意走向共和
武昌首义之后,势不可挡的革命烈火迅速蔓延。10月30日,张謇到达上海便听说湖南、陕西、山西已经相继独立,各地兵变不断发生。11月3日,上海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上海光复。不久,杭州起义,苏州“和平光复”。面对“飙举潮涌,不可复遏”的革命形势,张謇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焦思殚虑,广邀时彦,博采舆评”,认为“非政治根本改革不能救乱”,而革命正是一种取代清朝专制政府、建立宪政政府的机会,一种既能团结中国人民又能免于兵火灾难的机会,于是下定决心转向共和。11月6日,张謇打电报给正在奉清廷之命进攻湖北民军的袁世凯,劝他尊重国内大多数人“趋于共和”的现实,赶紧前往北京,不要让清廷逃跑,争取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确立共和政体。11月8日,张謇分别给铁良和张人骏写信,劝他们断然放弃武装反抗。张謇主动与上海民军联系,在南通实行“和平光复”,11月8日晚上海军政都督府派兵前往南通,当时张謇不在南通,于是由他的哥哥张詧安排数百人到江边欢迎。通州军政分府成立后,张詧出任总司令。11月13日,张謇等人致电张家口商会,转请内蒙古各界人士赞成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