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与南社:亦儒亦侠的文人之心(2)
辛亥革命网 2015-05-21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张瑞田 查看:
黄宾虹是《国粹学报》的主笔,他的兴趣、志向,与南社的思想倾向自然合拍。
黄宾虹生于1865年,比陈去病大9岁,比高旭大12岁,比柳亚子大22岁。虽然年长,黄宾虹不摆老资格,以一己之力,协助社务。1910年1月,高旭编辑了《南社》第一集,该书为十六开本,粉红封面,光纸内芯,线装,在上海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印刷事务由黄宾虹负责,这时的黄宾虹笔耕不辍,一系列时事评论深得读者喜欢。作为有新思想的旧式文人,内心暗涌着生命的激情。《南社》第一集出版,向海内外文化名流和反清志士赠阅。湖南傅尃看到后颇为震撼,即刻赋诗称颂:静掩银屏更漏长,新诗一夜费平章。何期万木凋零后,尚见南枝数点香。
黄宾虹热爱南社,自己对南社的隐忧,也坦然向柳亚子说明。载于《南社丛刊》第13集的黄宾虹致柳亚子的手札,予以印证——
“近惠赐《南社诗文集》,阅悉。采辑宏多,猥以下走恶札,羼刊其间,滥竽之懼,前函本非饰词。先生顾不见谅,且重下走之侃,君子爱人以德,果如是耶!窃以学问、道德、文章三者,皆不可假以虚誉。
故古人寻常酬应之作,取入刊集过多,已足损品,况以瓦缶之鸣,而杂笙璈,其必不能动人清听明矣。鄙意文字贵于精美,以关道德学问为归,非此宁阙毋滥,宁鲜毋旧可也。下走学植荒落,无由进德,惟蜷缩尘世中,岑寂如崖谷,仅摩挲古金石书画,间与一二欧友相研求,稍剖前人拘泥穿凿之惑以为快。自谓古人之道与艺,皆于是乎存,而不知其僻隘也。益以世氛日嚣,人生靡乐,故交之士,遭戮辱罹祸乱者,不可偻计,伤何如之!然成务而偾踣。立异而触冒,此非尽庸人,而沈几未深,豪杰与有责焉耳。邦之兀臬,来日大难,先生其何以拯救之!亚子先生道安。质启。”
黄宾虹不赞成将平庸之作编入专集,推崇诗文的文采、学识。同时,黄宾虹还反思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与问学方式,三五好友把杯问盏言古今趣事,尽管快活,毕竟“僻隘”。何况当下中国苦难几多,风花雪月,不合时宜。
新旧交替,黄宾虹有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
1911年9月17日,南社在上海愚园举行第五次雅集,修订南社相关条例,决定入社须社友三人以上介绍;除交纳入社金3元外,岁纳常捐1元;凡社友确有妨害名誉者,候雅集时,公议取决除名;社友有于所在地组织支社者,须于成立以前报告本社地,由本社认可,等等。柳亚子、高旭、朱少屏、庞檗子、俞剑华、宋教仁、陈其美、黄宾虹等35人参加,最后,雅集选出职员名单,景秋陆担任诗选编辑员,宋教仁担任文选编辑员,王蕴章担任词选编辑员,柳亚子担任书记兼会计,黄宾虹、高旭、朱少屏担任庶务员。
这个期间,黄宾虹一面参与南社的管理工作,一面为《国粹学报》、《神州日报》写关于书画篆刻的学术文章和有关时局的评论。1912年12月,是中国近代史的非常时期,武昌起义,上海光复,清帝国土崩瓦解。一则“南社临时召集广告”出现在上海的媒体——“启者:自光复以来,本社之夙愿精遂,惟民国初建,一切事宜正资讨论,合应组合社员发刊丛报,以策进行。为此广告,准期十月初四午后一时在上海愚园特开临时大会,务祈同社诸公惠临赐教为要”。
黄宾虹是集会发起人之一。集会认为“非有言论鼓吹,不足以统筹全局”,决定编辑出版《黄报》。12月27日,上海报纸刊发“《黄报》出见”的广告,并有黄宾虹的联系地址。
1928年11月7日,陈去病、朱梁任、柳亚子、朱少屏联名发起纪念南社成立二十周年的苏州虎丘雅集。关于这次雅集,柳亚子写了一段话:“……严格讲起来,年份和日子都有问题。因为南社第一次正式雅集,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算足周年纪念,到1928年(民国17年)只是十九年而并非二十年,相差了一年。……结果呢?我因病疟,少屏因病足,都没用到会。开会的地点仍就在苏州虎丘……”
这一年黄宾虹63岁,这一年的黄宾虹已是资深的诗人、学者、画家了。他来到苏州虎丘,参加纪念南社成立二十周年的雅集。名闻遐迩的南社,与二十年成立之初时不可同日而语,一些新面孔,一些新想法,一些新诗句,让黄宾虹恍若隔世。好在他见到了当年出席南社成立雅集十七人中的陈去病、朱梁任、沈道非、冯心侠、胡栗长,与他们交谈,犹能看到沧桑的诗心与忧郁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