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与南社:亦儒亦侠的文人之心
辛亥革命网 2015-05-21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张瑞田 查看: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未遂,被捕后吟诵的诗句。开始,我认为这是英雄豪杰在特殊时刻、特殊场域、特殊心情下的高调道白,就好比“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式的人生表达,与诗没有多大关系。后来得知,汪精卫不是空喊口号的人,对诗的欣赏和创作真是内行,作为南社成员,1923年他为胡朴安所编《南社丛选》所写的序言中,对南社的意义做了恰当的说明:
“近世各国之革命,必有革命文学为之前驱;其革命文学之彩色,必烂然有以异于其时代之前后。中国之革命文学亦然。核其内容与其形式,固不与庚子以前之时务论相类,亦与民国以后之政论绝非同类。盖其内容,则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也。其形式之范成,则涵有二事:其一,根柢于国学,以经义、史事、诸子、文辞之菁华为其枝干;其一,根柢于西学,以法律、政治、经济之义蕴为其条理。二者相倚而亦相抉。无前者,则国亡之痛,种沦之戚,习焉已忘,无由动其光复神州之念。无后者,则承学之士犹以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无由得闻主权在民之理。且无前者,则大义虽著,而感情不笃,无以责其犯难而逃死。无后者,则含孕虽富,而论理未精,无以辨析疑义,力行不惑。故革命文学必兼斯二者,乃能蔚然有以树立。其致力于前者,则有《国粹学报》、《南社集》等;其不懈于前者,而尤能致力于后者,则有《民报》等。”
对南社的观察,汪精卫是有眼光的。
南社的发起人是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陈去病生于1874年,高旭生于1877年,柳亚子生于1887年,三个人均有扎实的旧学根基,思想活跃,接受维新思潮,民主、共和、人权、宪政等词汇,常在他们的嘴边滑过。1909年11月6日,上海的《民吁报》刊发了《南社雅集小启》,富有诗意的“雅集小启”出自陈去病的手笔:“孟冬十月,朔日丁丑,天气肃清,春意微动。詹尹来告曰:重阴下坠,一阳不斩,芙蓉弄妍,岭梅吐萼。微乎微乎,彼南枝乎,殆生机其来复乎?爰集鸥侣,殇于虎丘。踵东坡之逸韵,载展重阳;萃南国之名流,来寻胜会。登高能赋,文采彬焉;兹乐无穷,神仙几矣。凡我俦侣,幸毋忽诸!敬洁清尊,恭迟芳躅!南社同人谨启。”
作为南社发起人之一,陈去病是坚定的反清革命志士和情感丰富的文人,因此,写一则“小启”,也有几分激动。他向世人宣告,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大会在苏州虎丘召开,会址在绿水湾头的张国维祠。坐落于虎丘山下的张国维祠,又称张公祠,是纪念明崇祯年间任苏松巡抚的张国维所建。清军南下,张国维率兵抗击,失败后投水就义。显然,他是反清抗明的民族英雄。南社在这里举办成立大会,寓意明了,是赓续张国维的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10年1月,也就是南社成立的一个月之后,社友沈云写七律《读〈南社〉第一集赠柳亚子》,诗中对南社的精神做了描述:海内如君第一流,亦儒亦侠自千秋。文章凄丽味愈古,诗律浑成气更遒。越剑吴箫骚士泪,绿芜红豆女儿愁。天涯知己知多少,莫道无人识柳州。
“亦儒亦侠”,让我感到亲切,也让我想入非非。
在我的眼睛里,画家黄宾虹就是“亦儒亦侠”的文人。不错,南社成立的时候,黄宾虹踩着时代的鼓点来了。
1909年11月13日,黄宾虹与陈去病、柳亚子、陈巢南、沈道非等人在苏州阊门外阿黛桥登上一艘画舫,驶往苏州城外的虎丘。彼时,大清王朝已气喘吁吁,新党旧府冲突激烈,新的曙光已在眼前。年轻的柳亚子站在船头,看着朝气蓬勃的社友,口占一律:画船箫鼓山塘路,容与中流放棹来。衣带临风池水绉,长眉如画远山开。青琴白石新游侣,越角吴根旧霸才。携得名流同一舸,低徊无语且衔杯。
虎丘是画舫的目的地,十九位气度不凡的青壮年依次来到虎丘山下,合影后,往张国维祠开会。十九人中,有两人是宾客,南社社员十七人,他们是陈巢南、柳亚子、朱梁任、庞檗子、陈陶遗、沈道非、俞剑华、冯心侠、赵厚生、林立山、朱少屏、诸贞壮、胡栗长、黄宾虹、林秋叶、蔡哲夫、景秋陆。十七位南社社员,有十四位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从中不难嗅出革命的气氛了。
1936年,柳亚子写《南社纪略》,他详细介绍了十七位社员,提及黄宾虹时,柳亚子如此说:黄宾虹,名质,字朴存,一字朴人,安徽歙县人。国学保存会会员,《国粹学报》主笔,现任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董事。
《国粹学报》主笔、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董事是黄宾虹的关键词。《国粹学报》是什么样的报纸呢?汪精卫在《南社丛选》的序言中说得明白:其一,根柢于国学,以经义、史事、诸子、文辞之菁华为其枝干;……无前者,则国亡之痛,种沦之戚,习焉已忘,无由动其光复神州之念。……且无前者,则大义虽著,而感情不笃,无以责其犯难而逃死。……其致力于前者,则有《国粹学报》、《南社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