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报国的刘莘园(2)
辛亥革命网 2015-02-26 09:48 来源:贵州政协报 作者:郭静秋 查看:
赤诚坚韧
武昌起义后,刘莘园和其他激进民主主义者一样,反对由黎元洪任都督。刘莘园先担任监禁黎元洪任务三天,直到逼黎剪去辫子才离开。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抽调陆军第三中学学生担任干部,贵州有三人被选中,即邓汉祥、汪秉乾及刘莘园。刘莘园后被聘为湖北军政府交通次长。清军撤退时丢下“汉发”、“汉兴”两只军舰,俄法两国领事馆趁机占为己有。黎元洪长期作清吏,一贯媚外,令刘莘园放船,刘据理拒绝,使黎恼羞成怒,下令枪决刘莘园,由于革命党人张振武、雷洪等周旋保护,据理反对才免于一死,黎便撤去刘莘园交通次长职务,降为军务部总务科长。在此期间,陆军总长黄兴到武汉被推主持军事,由席正铭介绍,刘莘园两次谒见黄兴。
1920年6月,刘莘园任黔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与川军刘湘部作战中率部退到重庆南岸布防。一天,停泊在重庆的英舰“威金号”职官回舰时被黔军流弹击毙,英舰用机枪向南岸扫射。次日又派员持函到旅部交涉,刘莘园以强硬的态度复信道:“你们如果再开机枪我就用火炮还击”,英军相约谈判。刘莘园先布置对英舰的武装监视、拒不上舰,英舰长亦不敢上岸,此事不了了之。“英国只好向北洋政府索赔了几万大洋”。
在西南军阀混战中,1923年2月下旬,唐继尧令其弟唐继虞为总指挥,率滇军张汝骥、胡若愚、关学显等部五、六千人,分兵两路入黔。袁祖铭逼迫率部离筑,派刘莘园与任可澄一同求援于吴佩孚、曹锟。袁祖铭在吴佩孚、曹锟支持下,与四川军阀杨森合作,移驻重庆,扩充实力,占领川东l8县,袁祖铭受吴佩孚任命为援川各军总司令,袁委刘莘园为黔军参谋长兼68旅旅长(次年,袁被北洋政府晋为陆军上将,刘莘园为陆军中将)。
这一年春天,英舰撞入重庆,向岸上居民开炮,死伤多人。刘莘园力主还炮痛击,而袁祖铭欲与英国拉关系,以便于购买武器而主张妥协,莘园激于爱国义愤,当面对袁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岂能坐视百姓无辜伤亡而不救?总司令不还炮,我还炮,一切责任由我承担。”便下令开炮,英军见势不妙,连忙拔锚溜走。刘莘园回老君庙司令部奋笔疾书:? “英舰侵我内河,炮击我同胞,是可忍,孰不可忍,同胞速起!速起!”写毕,派石匠刊镌于老君洞口顶端石壁(解放后因暴雨洞口坍塌,所刻字迹,已无保存)。刘莘园此举轰动山城,共产党人萧楚女、张闻天主办的《新蜀报》的立即报道,并称刘莘园为“反帝将军”。重庆简师、巴蜀女中等校还邀请他向学生讲演,激发其爱国之情,纷纷募捐拯救重庆伤亡同胞。当年就读简师、1925年任地下党重庆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统战部部长的程子健于五十年代到贵州检查工作,还特请刘莘园老人吃饭,席间谈到此事,再次肯定了他当年的爱国壮举。
1948年7月,刘莘园眼见中国革命将获全胜,决心离家赴筑,为中国革命奔走效劳。当时谷正伦作贵州省主席,与刘莘园是贵州陆军小学同学,欲委刘出任毕节专员,放弃反蒋。白崇禧从武汉来函邀刘莘园去武汉委以职务,均遭到刘莘园拒绝。1949年冬,贵阳解放前夕,刘莘园积极参加卢焘、平刚、张彭年等组织的民众临时治安委员会,迎接解放大军。解放后,刘莘园任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贵阳市政协委员。1952年,民革党员吴剑平、叶谷霖作为介绍人,推荐刘莘园加入民革。1977年病逝于贵阳。
刘莘园一生性格刚方,胆识过人,文武兼备,擅长诗、古文辞及书法艺术,且有颇高的造诣。著有《刘莘园遗稿》,共数十万字,是他亲历、亲闻的实录,更是研究辛亥革命史、西南军阀史、贵州近代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博学五车钦此老,真才一世不多人”,他逝世时曾有挽联云:“驱清、反蒋、平倭,陷阵冲锋真将领;论政、编史、作诗,惊天动地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