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与辛亥石柱“反正”
辛亥革命网 2015-01-28 09:30 来源:重庆政协报 作者:向超 查看:
一
辛亥革命前夕,出生在石柱县城郊华丰祠一个农民家庭的李志(又名李瑞廷1875-1912年),少读私塾,非常刻苦,能文能武,被誉为“才子”。此人怪哉!弟弟都已经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儿子了,虽有不少媒人撮合,他仍然高不成低不就,始终与年近六旬的母亲相依为命,以种地、背力养活一眼失明的母亲,并拉扯大弟弟,为其娶媳安家。有一次背力到了丰都县高家镇,夜宿长江旅馆,与老板的闲谈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位老板叫秦香甫,家住高家镇,是丰都县出了名的袍哥大爷,既有产业又在当地开个店子歇客,收入颇丰,为人随和。第一次相识,两人就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原来这秦大爷早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在与李志谈及孙先生的革命主张时,李志觉得处处说到了自己心坎上。后经多次接触,李志由秦介绍参加了同盟会,成为石柱县第一个同盟会员。在秦的帮助下,李志于宣统元年(1909年)担任石柱厅衙役捕头,并在城内开始发展袍哥组织,从此以双重身份为掩护,暗中串联衙役、袍哥兄弟,组建起了“石柱同志会”,发展了会员150多人。
1911年,辛亥革命洪流席卷全国。四川革命党人在木板、竹片上书写号召语投放入长江,顺水漂流向中下游(此举俗称“水电报”)。沿江的涪陵、丰都、忠州(县)等地的革命党人很快收到“水电报”,并快速行动起来。石柱县虽是下川东的“门户”县,但与丰都有50多公里的路程,与辖区内长江边上的西界沱码头也有80多公里路程,交通不便,通讯闭塞,无法得到“水电报”的信息。秦香浦大爷见到水电报后,立即徒步亲临石柱向李志传达行动指令。李志马上召开“同志会”成员开会,传达指示,组织行动。以“同志会”成员为基础,带领三班衙役、哨队和袍哥兄弟,组建成3个队,近300余人的反清队伍。
二
1912年1月6日,即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六日,李志与同志会成员谭生树、马占魁等率领武装队伍,冲进石柱厅,赶走知事邱保太,进驻厅署,成立了石柱军政府,结束了清王朝在石柱的统治。
石柱军政府成立后,初推县城的清末庠生陈德初为“渝督檄署司令”,执掌军权,陈推拒不就。继推绅士名人陈耀堂,亦被拒绝。不得已,由李志自任司令。并报请重庆“蜀军政府”确认,不久,重庆“蜀军政府”正式批文任命李志为石柱军政司长(即县长)。李志在谭生树、马旭和侄儿李和苏等人的辅佐下掌管了石柱军政大权,并以原石柱厅衙役差头、同志会成员为骨干,组建了三支哨队武装,共150余人,维护社会秩序和主持军政府的日常工作。
石柱军政府成立后,石柱地方势力和地主绅粮勾结在一起,以不服“差娃娃”作“县太爷”为由,暗中策划对军政府进行反扑。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西界沱地头蛇杨应玑,悦来场富甲一方的秦有恒、谭定灼;鱼池坝的地主邓良仕等人,并与县城附近菜地坝(今属南宾镇)地主劣绅张良珍、张良安兄弟等人互相勾结一起,狼狈为奸,组织乡勇团丁武装300余人,推举秦有恒为司令,大叫“要钱拿钱,要人拿人,打下军政府”的反动口号,对新成立的石柱军政府展开反夺权。
1月29日,在秦有恒的率领下,地主武装兵分两路围攻石柱军政府。趁军政府不防,悄悄趟过龙河,一路在杨应玑、谭定灼的率领下从今新开路直扑军政府;一路在张良安等人率领下,从今正街杀向军政府。军政府的前哨队在李志、马旭、谭生树等人分别率领下从衙门(今县公安局处)、棚厂(今县人武部处)冲出迎敌。徐太队在军政府秘书李德元的指挥下,由张爷庙(今食品厂)赶来助战,一时吼声如雷,杀声震天,围杀得两路地主武装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军政司长李志乘势带领三支哨队追过龙河(今称后河)至菜地坝时,李志产生仁慈心理,不听秘书马旭继续猛追猛打的建议而主张“穷寇莫追”,从而留下后患。当李志下令回撤时,部分哨队队员因愤恨张良珍兄弟平时为富不仁,这次又作祟助恶,愤怒中一把火将张氏兄弟房屋烧毁,并殃及了一户相邻农民,给地主武装再次反扑留下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