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杰出的爱国者和革命家(3)
辛亥革命网 2010-08-02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82.08.30) 作者:郑则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何香凝的革命生涯始于本世纪初年。1902年冬,二十四岁的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翌年9月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并先后和留日的革命青年赵声、秋
孙中山逝世不到半年,廖仲恺又不幸遇害。何香凝继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更加坚决地为维护三大革命政策,发展妇女运动,巩固革命统一战线而斗争。她“看到中国共产党员都很努力,很英勇,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十分进步”。(何香凝:《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从此,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革命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引用廖仲恺的话向大家说:“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更非注意于最有革命力量的工农阶级不可。”明确指出:“国内民众,十分之九既是工农,不求工农解放,焉能有巩固之国家,安能把帝国主义之压迫根本推翻?”(《廖夫人何香凝女士演说》)1925年10月,她发起支援海丰的农民运动,还亲赴惠州前线,慰问国民革命军。接着发起组织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动员广大妇女致力于民主革命。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香凝和宋庆龄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是最早的两名女委员。北伐开始后,她和宋庆龄大力组织救护和慰问伤兵等工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当蒋介石暴露右派面目时,她不畏权势,坚决斗争。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反对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何香凝得到消息,立即冲过重重阻挠找到蒋介石,当面指责说:“孙先生和仲恺的尸骨未寒,北伐也正开始,大敌当前,你们便在革命队伍里闹分裂,何以对孙先生?何以对仲恺?”(陈此生:《回忆香凝老人》)同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破坏国共合作的“整理党务案”。何香凝严正地斥责蒋介石的这一叛变活动。她反对这个提案,并指出它是违背孙中山革命真意的,是反共、反俄,对工农不利的行为。同时,何香凝针对蒋介石的反共阴谋,提出必须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主张,坚定地表示:共产党“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同他(们)共同奋斗,向敌人进攻,完成国民革命”。(《廖夫人训话》)1927年4月17日她与一些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联名通电谴责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罪行,接着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职务。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南昌,并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何香凝不在南昌,仍被推为中央委员。何香凝为维护三大革命政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仍坚定地指出:必须切实按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精神,并要不折不扣做去。”(何香凝:《“三八”我要说的话》)在桂林的民主人士的一次集会上,她写道:“坚决实行三大政策,每饭不忘。”(李任仁:《香凝老人在桂二三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何香凝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她积极号召和组织国民党内的民主力量,要求民主,反对蒋介石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当时她在香港的住处,成为拥共反蒋的进步人士聚会的场所。1947年6月10日,何香凝、李济深发表致海外同志暨同胞书,历数国民党反动派的罪状,号召海外同胞响应和平民主运动。1948年1月,她和其他反蒋的国民党组织及党员联合一致,组成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接着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一起,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4月何香凝由香港到达北京。不久,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高尚的革命情操
何香凝具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革命情操。她对革命和人民,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对敌人和叛徒,横眉冷对,坚决斗争。她时刻把祖国的统一大业放在心上。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一个大地产商的家庭里,小时候过着优裕悠闲的生活。为了救国救民,她毅然离开了舒适的环境,过着革命者简朴清苦的生活。在留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的期间,她变卖自己的妆奁,加上从娘家取得的一点钱,作为自己和仲恺的留学费用和革命党人的活动经费。当时在东京的革命党人经常利用她家的住所进行活动,为了保守革命秘密,她除了亲自操持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外,还刻苦学习烹饪和秘密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不辞劳苦地担任联络和勤务工作,如收转文件,看护门户,照料茶饭,掩护同志等,深受孙中山和留日革命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后来她回忆说:“我就是这样在孙先生领导之下,为革命做了些琐碎的事务工作。凡是孙先生吩咐我做的工作,凡是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我从不推辞。我觉得我既已献身革命,就应该乐于完成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回忆孙中山先生》)
为了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何香凝和廖仲恺并肩战斗,互相勉励。1909年廖仲恺被派赴天津与法国友人秘密联系,争取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何香凝临别赠诗说:“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何香凝诗画集》)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东公开叛变孙中山。先是把廖仲恺骗往惠州途中加以逮捕,囚禁于广州郊区的石井兵工厂,随后指使军队炮轰广州的总统府。孙中山在危急中转移到永丰号军舰上,对叛军进行讨伐。这时,何香凝不顾个人的安危,四处奔走,设法寻找到孙夫人的下落,并到永丰舰给孙中山递送信息和衣物。她还机警地对陈炯明的下属进行分化工作,又亲自赶到广州白云山陈军司令部,同陈炯明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迫使陈炯明交出廖仲恺。当夜,她偕廖仲恺迅速乘船赶赴香港,随后往上海同孙中山会合,使敌人再次逮捕廖仲恺的阴谋不能得逞。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遭到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杀,不幸牺牲。她悲愤至极,但毫不气馁。她写道:“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大义凛然地表示:“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廖仲恺先生哀思录》)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何香凝为表示羞与民贼为伍,断然拒绝担任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证婚人”,拒不出席他们的婚礼。1935年当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时刻,何香凝把原来盖在廖仲恺灵柩上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还附上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1942年2月,何香凝在共产党人帮助下,离开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香港,经韶关到桂林。为抗议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她拒绝前往重庆。那时她带着儿媳和孙子,靠卖画度日,生活艰难。正在这时,蒋介石派人送来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和一封请香凝老人到重庆去的信。她当即在信封背面批上“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李任仁:《香凝老人在桂二三事》),原封交来人退回,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爱憎分明的崇高气概。
解放后,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她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对国内外敌人,维护人民团结,争取国家统一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在繁忙的政治活动之余,经常作画赋诗,用鲜明的笔调赞美祖国的壮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她精心绘制《万古长青》图,祝贺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周年。她时刻关怀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在《遥望台湾》的诗中说:
“遥望台湾感慨忧,追怀往事念同游,
数十年来如一日,国运繁荣渡白头。”
我们纪念何香凝,要继承和发扬她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学习她的高尚品德,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