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杰出的爱国者和革命家(2)
辛亥革命网 2010-08-02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82.08.30) 作者:郑则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何香凝的革命生涯始于本世纪初年。1902年冬,二十四岁的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翌年9月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并先后和留日的革命青年赵声、秋
在国民党左派人士中,何香凝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响应者。1934年4月,她和宋庆龄等1,700多人签名公布了《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他们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提出中国的“一切海陆空军立刻开赴前线对日作战,立刻停止屠杀中国同胞的战争”的主张,要求发动抗日救国的民族自卫战争。(《宋庆龄选集》第92页)这一号召得到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有10万人公开签名表示赞成。1937年春,她热忱地支持沈钧儒、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出任救国会理事。6月她和宋庆龄以及上海文化界人士16人,共同发起争取爱国自由的“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沈钧儒等“七君子”。他们在发表的《书面谈话》中指出,沈钧儒等七位先生因组织救国会而被捕,这是关系到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爱国人民的事,并宣布:“我们送了状子之后,倘有一个人被传,我们16人就得全体到庭,一个人入狱,我们就得全体入狱。”“直到七位先生恢复自由,爱国无罪达到目的时,我们的工作才完成。”(时代文献社:《救国无罪》)他们又在《宣言》中严正地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要抢救这危亡的中国。我们不能畏罪就不爱国,不救国。”号召全国人民“都为救国而入狱”,从此“再不能害怕敌人,再不用害怕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国入狱运动宣言》)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香凝以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坚定的抗战决心,强烈反对汉奸亲日派的卖国阴谋,以及顽固派的分裂活动。当年,毛泽东同志在给何香凝的信中高度赞扬她:“继承孙(中山)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
为了支援前线,1937年7月,她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并任主席。11月上海沦陷后,她迁居香港。翌年夏,同宋庆龄一起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1938年底,在汪精卫发表投敌叛国“艳电”的第二天,何香凝写文章谴责这个民族败类“不特民族气味全无,连做人的良心都已丧尽”。(《斥汪兆铭》)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她立即和宋庆龄等联名通电,严斥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谴责蒋介石“把孙中山的遗训置诸脑后,破坏团结抗战”,严正指出:“今后必须绝对停止以武力攻击共产党,必须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动”。(《为“皖南事变”电斥蒋介石》)在整个抗战期间,何香凝不论流亡何处,总是积极宣传抗战,努力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战士筹募医药、衣物和款项,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救国事业的发展。
忠实执行三大革命政策
何香凝一贯积极支持并忠实贯彻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果实。何香凝继续跟随孙中山探求新的革命途径。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她和廖仲恺一起离开广州,流亡日本。次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她在东京留日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联络。为了动员北洋海军参加护法,她又到上海对海军家属做发动工作。
孙中山经过长期的艰苦摸索,终于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新的革命曙光,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的过程中,何香凝自始至终给予积极的支持。1922年9月,廖仲恺代表孙中山到日本和列宁的代表越飞秘密会谈,何香凝曾陪同前往照料。国民党改组后,她被选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兼管广东省的妇女运动,为贯彻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做了大量工作。
孙中山为谋求中国的早日统一抱病北上, 1925年2月在北京病重。何香凝闻讯,立即入京护理。在孙中山病危时,何香凝含泪表示:“此后我誓必拥护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何香凝:《我的回忆》)她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证明人之一,始终信守孙中山的遗训和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