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从晚清会元到国府主席(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杀革命党任湘督
湖南独立后,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分别做了正副都督,立宪派原定推举谭延闿为都督的计划落空。立宪派随后展开了争权行动,他们援引湖北咨议局汤化龙为政务部长的例子,要求委任谭延闿为民政部长,这样立宪派控制了民政。又设法让革命党人同意设立参议院,由于议员多为原咨议局成员,谭延闿任参议院长,这样立宪派完全剥夺了都督的权力。当革命党人进行反击后,立宪派通过武装政变杀掉焦、陈,谭延闿随即被推为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湖南支部改组时,把谭延闿也拉了进来,并任湖南支部部长。1916年8月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凯免职。在护国战争中,为排斥外省军阀控制湖南,他提出了“湘事还之湘人”口号。袁死后,在桂系军阀的支持下,谭延闿重任湖南督军和省长,并排挤湘军总司令程潜,集湖南军政大权于一身。回湘后,南北双方暂时无力插手湖南,谭延闿借机削弱赵恒惕的势力,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也暗中抵制。在此情况下,孙中山决定派周震鳞、黄一欧等策动湘军将领联合倒谭。1920年11月,谭延闿被迫三度下台,离湘赴沪。
图2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谭延闿手迹
投奔孙中山
谭延闿第三次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老部下赵恒惕的反叛,这使得他多年来奉行的骑墙策略遭到严重打击,他也借此进一步认清了形势。1922年,谭延闿在上海重新加入国民党。在被革命党人周震鳞推介给孙中山后,下定决心追随孙中山。其后,两次拒绝北洋政府的内政部长之任命,被孙中山聘任为陆海军大本营元帅、内政部长和建设部长,成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由于国民政府内国共两党并存,国民党分出左中右三派,政府内暗潮迭起,摩擦不断。谭延闿总是以调人资格,穿插其间,争取各方好感。后来,汪、蒋两人为角逐权势明争暗斗,谭则常常居间调停。“中山舰事件”后,谭先是准备倒向汪精卫,联合各军武力反击,后来看到鲍罗廷及中共方面对蒋采取妥协态度,加之蒋允诺推其为国民政府主席后,他顺势倒向了蒋这边。汪精卫愤然离职出国,谭遂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8月,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在北伐中树立较高声望的蒋介石被推任为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则改任行政院长。中原大战期间,他为蒋运筹后方,直至因突发脑溢血猝死南京。
民国期间,谭延闿表现出了高超的处世手腕:三次督湘期间,时南时北,对立宪派和革命党都不得罪;穷途末路时,又由一向“反孙”变成“拥孙”;国共合作期间,他忽左忽右,时汪时蒋,坐收渔利。谭延闿这种“善变”的表现除了自身的性格使然,更多的恐怕还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民国时期政局变幻莫测,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不断,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要保全自身除了见风使舵、常留后路之外,也难有更好的策略了。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