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阎锡山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阎锡山在山西辛亥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他在山西长达30多年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说也是因辛亥革命而确立的。 ,“山西王”阎锡山
 

  武昌起义后不足两旬,山西同盟会员即行响应在清廷的侧翼和清军的后方点燃了起义之火,不仅彻底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专制统治,而且极大地动摇了清廷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孙中山先生1912年视察太原时说:“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阎锡山在山西辛亥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他在山西长达30多年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说也是因辛亥革命而确立的。

图1  阎锡山(1883-1960)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阎锡山还被选入了同盟会内部秘密军事干部组织“铁血丈夫团”,这个团共有28位成员,山西籍的除了阎锡山还有温寿泉、乔煦、张瑜等三位。

  1909年4月,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被安排在山西陆军小学堂任教官。与他同期回国的温寿泉被安排在山西大学堂任兵学教官,张瑜、马泽崧、李大魁等同盟会员以及黄国梁等革命的同情者被分配到山西陆军督练公所任教练员。由于训练有方,三个月后,阎锡山升任陆军小学堂监督。阎锡山出任第86标标统后,山西新军的实际领导可以说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的手里了。虽然第85标标统黄国梁不是同盟会员,但很同情革命。反对革命的实际上只有第85标第三营管带熊国斌和第86标第三营管带瑞镛了。为武装起义作准备,阎锡山还通过征兵大大提升了新军的比重,还特别建立起了为起义作准备的骨干组织,这都大大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武昌起义后,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南北议和结束、清帝退位以后,阎锡山于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仍以都督名义掌握山西的军权。

  同盟会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阎锡山被任为参议。由于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遂于1913年春宣布脱离国民党;继而又根据袁11月4日的命令,饬令山西“各县知事将国民党分设机关一律解散”,并听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长)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会员。1914年 6月,袁世凯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之时,又任阎为同武将军,令其督理山西军务。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阎锡山首先向筹安会提供经费银币二万元,接着又连电劝进,把辛亥革命贬低为“新旧递嬗时代之权宜手续”。袁称帝后,于12月21日封阎为一等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又依附于段,在重大问题上惟段之马首是瞻。1916年7月,阎改任山西督军,一面排挤打击异己,使省长孙发绪和沈铭昌难以处事,相继离职;一面贿请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其说项,又称段为师,遂得于1917年 9月兼任省长。从此,山西的军政大权集于阎之一身。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阎却站在段的一边,电促冯国璋等抗击护法军,并派晋军第一混成旅长商震率部赴湘参战。

  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迫使阎锡山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他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1924年,他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于1917年10月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1918年 4月以后,阎又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阎认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经过这一系列大小动作,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更加稳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