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林森给人们的形象是:一身长袍马褂,鹤发童颜,银须飘垂;一根手杖,一副眼镜,仪态端庄,举止稳重。这很难让人想到这么一位慈祥的长者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本想借机弥合党内的分歧,但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党内反蒋派也借机向蒋发难,蒋被逼下野。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政治背景”令各方都能接受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代主席。按1931年12月25通过的《中央政治改革案》规定国民政府主席不负实际责任,于该月28日正式就职的林森是一位没有实际权力的国家元首。对于这个虚位,林森能够泰然处之,恪守“不负实际责任”的规定,对阁僚工作鲜有干扰。对此胡适有一个很中肯的评价:“如果国府主席是一个不明大体而个性特别坚强的人,如果他不甘心做一个仅仅画诺的主席,那么,十几年前北京唱过的‘府院之争’一幕戏,还是不容易避免的,我们试回想那两年前党政军合为一体的国府主席的地位,就可以明白主席的谦退无为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了。”

  对于性格强势的蒋介石而言,最好的搭档莫过于谦逊的林森了。抗日战争时期,林森曾对蒋介石说:“你尽可以专心致志于抗战大计的部署,领导全面抗战的进行”;而融洽民情,鼓舞士气等事项林森则主动承担了起来。正因为如此,蒋林之间保持了十多年良好的合作,也使抗战期间最高领导层基本稳定团结。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

图3   林森手迹

  林森在主席位上,甘于恬淡,把“无为而治”作为信条,实际上是有深谋远虑的,他曾对人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林森给自己的这种定位,是历史的产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