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中走出的中共领导人(上)(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武昌起义爆发后,1911年11月8日,安徽宣布独立。12月12日,孙毓筠任都督,随即电召陈独秀任都督府秘书长。这时的陈独秀就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只是革命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今后的建设。1912年,柏文蔚接替孙毓筠出任都督,陈独秀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长,一切施政方针都由陈独秀等代为规划。1913年7月17日,柏文蔚宣布反袁独立,再任都督,亦再任命陈独秀为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爪牙倪嗣冲任都督,陈独秀被列为第一“要犯”,陈独秀只得亡命日本。当他再次回国的时候,便发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董必武:革命不为功名不为家
图2 青年董必武
1905年春,董必武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在武昌学习期间,他经常光顾美国教会圣公会附设的阅报室——日知会。在那里,董必武结识了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的负责人刘静庵。当时,刘静庵与圣公会会长胡兰亭,借用日知会的名义,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报纸、杂志和新书籍,供人阅读,而且还组织星期日演讲会,宣传反对清政府的革命主张。董必武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革命熏陶,特别是在被捕后仍然坚贞不屈的刘静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黄州中学当老师的董必武立即赶赴武昌,担任革命军军务部秘书工作。随即又从武昌奔赴汉口,参加兵站工作,组织支援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汉口、汉阳失陷后,他与同志们一道又投入保卫武昌的战斗。此间,董必武加入了同盟会,并被选为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部议员。袁世凯篡权后,董必武也不得不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曾谒见孙中山。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此后,董必武受命回国组织革命活动,不幸两次被铺入狱,幸得疏通,免遭杀身之祸。后来,在武昌开办律师事务所期间,他还以律师职业作为掩护,参与了护法战争。尽管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但正如董必武在1916年的一封家信中写道:“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这种理想和抱负引领着董必武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而辛亥前后的经历则为后续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