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为中国赢得外交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有人称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刀锋下的外交”,充满了不平等和屈辱,据不完全统计,仅不平等条约就有数百个。值得宽慰的是,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却不乏优秀的外交家,他们在狭窄的外交空间里竭尽所能地为国周旋,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04年17岁的顾维钧自费赴美留学,次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1912年以《外人在华地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后,同年4月回国,任袁世凯英文秘书兼外交部秘书。期间,顾维钧参与了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和中日有关二十一条的交涉。1915年7月,顾维钧被任命为北洋政府驻墨西哥大使,同年10月调任驻美国公使。在驻美期间,因熟悉美国事务而享有较高的声望。为了维护民族权益,顾维钧在使馆内设立了一个由他主持的研究小组,对收回利权、摆脱不平等条约等问题进行研究。1917年,顾维钧在审慎判断国际局势的前提下,建议北京政府追随美国参战,这一远见卓识为中国在两年后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埋下了伏笔。
巴黎和会本身也是顾维钧个人外交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他的外交成绩的发轫在此,名扬四海的开端亦在于此,他自己在晚年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认为巴黎和会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次外交活动。1918年12月14日,顾维钧抵达巴黎。在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对和会的期望:“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在会议上,顾维钧临时受命代表中国就山东问题向大会发言,向各国代表阐明中国要求收回山东的立场。他的发言合乎国际惯例,论证有力,措词得体,不卑不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特别是“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个极富技巧的表达被《费加罗邮报》等多家重要报纸引用。这次发言之后,顾维钧夜以继日地起草了一份详尽的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并提交会议,以充分的证据论证了山东的权益应直接归还中国。但这些只是暂时取得了列强对中国的同情,在日本的压力下,会议最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和约签字之前,顾维钧仍然没有放弃努力,先后拜见和会秘书长、美国总统和法国外长等要员,尽可能第争取对中国有利的结果。这一切尽管最后都未能如愿,但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官的努力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为以后华盛顿会议重新解决山东问题奠定了基础。
图1 巴黎和会时期的顾维钧。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代表经过36次谈判,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正是33岁的顾维钧。可以说,顾维钧为中国争回的不只是山东,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强乃至世界对中国的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