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禄贞对武昌起义的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吴禄贞对武昌起义的贡献 查看:
在吴禄贞参加或参与组织领导的所有这些团体中。对武昌起义影响最大的要算武昌花园山聚会。1903年5月,武昌花园山聚会成立。形成了以吴禄贞为中心的革命机关。花园山聚会是一个以湖北留日学生及湖北进步青年为主体的革命组织,吴禄贞是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5月13日。“武昌学生尔时己感受新潮流。不期而集议于曾公祠者千余人,痛斥清政府辱国丧权”,“是晚。朱和中、吕大森到吴禄贞住处晤谈,所讨论者三件事:一在武汉应设立秘密机关。俾得与各地之同志联络”:“二为应将革命之同志,介绍入军界”:“三为寻孙逸仙,期与一致”。M旧2并于当晚决定了秘密机关的地址就设在刚由日本回国的速成师范生李步青寓所,而且“自后与人聚谈,则在花园山”‘副。由此可知,式昌花园山聚会正式形成当在1903年5月13日。以此为起点,湖北革命组织开始快速发展。花园山李寓这个没有任何名称和任何组织形式的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隐密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由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在当时的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英杰。后来都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因此。史学界根据其历史,肯定武昌花园山聚会为湖北第一个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也就成为这个革命团体的正式名称。花园山聚会志士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湖北省当局的极大恐慌。“于是用分散之法,大遣留学生出洋。当时清吏定议:激烈者派往西洋,纯谨者派往日本”,“由是花园山之同志,风流云散,只剩吴禄贞与各营校中同志而已”。¨”31 1904年6月,花园山聚会留在武昌的10多人以刘静庵、吕大森、胡瑛为主建立了科学补习所。作为花园山聚会的1日部,他们一直在贯彻着花园山聚会的宗旨。花园山聚会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为湖北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他们成为推动湖北革命的中坚力量。“湖北革命之基,实于此植之也。”花园山聚会成为湖北革命的中心。
.二、传播革命思想
吴禄贞为了发展革命势力,大力传播革命思想。在他的宣传鼓动下。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因此,吴禄贞传播革命思想,不仅壮大了辛亥革命的力量。也在思想理论上为武昌起义做了准备。
吴禄贞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场合、采用多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1902年春,吴禄贞从日本毕业归国。他不顾湖北省当局的阻挠,“常向武昌有志青年灌输革命思想。使湖北革命思想日趋浓厚”。由于吴禄贞的影响力,每天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其中大多数是青年学生。吴禄贞满腔热情地接待每一个来访者,并与他们畅谈时局,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同时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受到吴禄贞的宣传。来访者与日俱增,几至门庭若市,使得狭小的寓室容纳不下,后来者只得侧立窗外或席地就坐阶前。先后来花园山聚会的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就达400人之多。其中参加花园山聚会主要成员有吕大森、朱和中、胡秉柯、曹亚伯、时功壁、时功玖、冯特民、徐祝平、耿伯钊、孔庚、刘静庵、胡瑛、张难先、蓝天蔚、周维祯、张荣嵋等。后来花园山也成为湖北省归国留学生和省城就读学生聚集之地。各军营学校的学生。每周都要到花园山报告开展活动的情况。随着花园山影响的不断扩大,全国各省的仁人志士,也慕名来到花园山聚会。为启迪民众,激发国人的革命热情,吴禄贞十分注重利用各种革命书撮和进步刊物进行宣传。花园山聚会成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宣传品,他们在上海成立昌明公司,把书报、杂志源源不断地运抵武汉,有时为了抢时间。他们还派专人到上海购买。比如,邹容的《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后,花园山聚会特派贺之才赴上海“密携《革命军)擞百册回鄂””1。根据花园山聚会的分工,由孔庚负责从上海昌明公司购回《猛回头》《警世钟》镄帝魂)》等书籍,在吴禄贞的指导下,翻印易名为姘学肄言膜争广泛散发,其中散发最多的是军队、学界。为了加大宣传效果,他们购买了幻灯机,同时还买回一些世界民族运动与反压迫斗争的片子,时功壁管理机片,耿伯钊制作说明,吴禄贞亲自为来访者一边放映一边讲解。此外还在学校、军营巡回放映。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和军人的革命热情。他还邀请一些有影响的革命家到武昌宣传革命思想。“黄兴由沪返湘,路过武昌,居花园山孙森茂花园李廉方寓。日日宣传革命。”在吴禄贞等人的努力下,湖北革命思想渐浓,革命青年人数众。
将革命青年送到军中,将革命思想传播军中的“抬营主义”战略是吴禄贞的首创。在该战略的作用下。湖北新军成了一支革命的军队,成为武昌起义的决定力量。当社会上一些进步青年、各学堂的学生成群结队地前往花园山聚会自觉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时候。吴禄贞心中十分高兴,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定把这些热血青年送到军营中去,这就是后来吴禄贞的“抬营主义”战略思想。自从大通起义失败之后,吴禄贞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过于依赖清廷官吏的倒戈和会党的力量,才致使起义失败。他深刻认识到,革命党人要想夺取革命胜利,就必须要有一支足以战胜敌人的武装。决非徒持会党、官吏进行军事冒险。而能侥幸成事的。吴禄贞通过长期深入军营生活,掌握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弱点,从而逐渐形成了“抬营主义”革命战略思想,即动员和输送革命党人和进步知识青年入营当兵,扎根军营基层,形成强大的革命暗流,一旦时机成熟。举行起义。就能把敌人的军营一举“抬”了过来,变成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因此,今后的革命运动应当在士兵学生中下工夫,会党不能作为主力,不应写文武官吏为缘。吴禄贞多次与参加花园山聚会的同志磋商,一方面继续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一方面贯彻“抬营主义”战略,把发展新军中的革命势力作为工作的重点。武昌起义之所以能一举推翻清廷,其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实施了“抬营主义”战略。吴禄贞还明确指出:“以最好之同志,投入军中当兵,渐次输入士兵对满清之恶感情绪,以改换新军脑筋为成事之根本。会党则可联络,令其为我用,不致为彼用。”[2]¨11还规定以招待“远来入学、入营者。为之安置一切”为其重要职责之一。吴禄贞不但号召聚会的同志去做,而且还身体力行。他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派送和介绍革命党人入营者达30余众。如胡瑛、张难先、熊十力、朱元成等到工程营当兵,刘静庵入黎元洪马队营当司书,他们在军营中都成为革命党人运动新军的先驱。为武昌首义蓄积了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