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与安徽早期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9 00:00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朱格; 马恢弘 查看:
二、柏文蔚是促使安徽多支革命力量加强沟通、趋向融合的枢纽式人物。
首先,柏文蔚是革命力量与会党联络的重要人物。早在寿州活动时,柏即与皖北著名会首、武举郭其昌交游甚密,并曾共组“岳王会”(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党校理论研究所合编.淮上起义军专集(内部刊物).合肥: 1987),同谋反清。1905年,柏与郭其昌曾密谋由武备练军与郭部会党联合起义。同年,张汇韬等与郭其昌仓促准备发动的数万人规模的会党起义,革命派也是通过柏文蔚与郭其昌的关系开展工作的。(对这次起义,柏文蔚认为时机不成熟,反对仓促发动,曾极力阻止,以挽救革命力量。后起义果然流产,郭其昌被杀害,柏文蔚被迫出逃。)柏文蔚与赵声等组织的强国会,也主要是争取会党。
其次,柏文蔚是军队和学校中的两支主要革命力量走向联合的纽带。在军队中,柏文蔚是同学会的主要领导者;在学校中,柏又是安徽公学教师,柏的这种地位在当时是少有的。同学会中的成员大部分都进入了军营,而柏只是因为郭其昌案牵连才未能进入军队,逃亡到芜湖执教安庆公学的,恰恰是这一曲折经历,使得柏文蔚成为了军、学二界联合的关键,柏到安庆公学,无疑为全省性的革命团体岳王会的成立带来了历史机遇。
再次,柏文蔚还是皖南、皖北两大地域革命力量融合的重要桥梁。皖南、皖北革命力量的沟通中,有一次关键性的事件是柏文蔚、陈独秀1905年的“皖北之游”。是年暑假,为联络“淮上健儿”,柏文蔚、陈独秀与王静山、方健飞、宋少侠等先后游访了庐州、怀远、蚌埠、蒙城、涡阳、毫州、太和、阜阳、正阳关和寿州等地,遍访革命志士。在寿州陈独秀住在柏文蔚家中,与孙毓筠、张汇韬、郑赞丞、石德宽、宋玉琳等多次晤谈,“从此与淮上诸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乡里”。这次游访影响深刻,以至时隔70余年后,沈寂先生在调查中,发现“安庆辛亥革命老人都知道这件事”(沈寂,辛亥革命时期的岳王会.历史研究.1979,10)。而岳王会的成立则是这次游访的一个直接后果。
三、柏文蔚是安徽革命派在军队中发展力量的重要推动者
“投笔从戎”是柏文蔚的夙愿。孩提时期,柏即“常为兵士操,集村中儿童数十人,编为队形,以木竹为兵器”,并操演九子连环阵、八卦阵、方城阵等阵形。1904年,柏文蔚入武备学堂则是“此后国家必多事,宜学古人马革裹尸,而军事不可不讲”(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记,淮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纪念柏文蔚先生(内部刊物).1986)的思想之表现。
柏文蔚报考武备练军学堂时,曾函召张汇韬率寿州子弟石德宽、郑赞丞、胡万泰、程恩普等20多人来安庆应募,柏组织的同学会则更是日后安徽军队革命的核心。岳王会也以军队作为工作重点,成为半军事性质的革命团体。1905年10月,柏应赵声之邀,担任南京第九镇第三十三标第二营前队队官,后升管带,是岳王会中较早掌握一定数量军队的会员。虽然,此后柏主要活动地点在南京,但柏仍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影响,促进革命力量向安徽军队中渗透,如岳王会安庆支部长常恒芳回忆:“督练公设有教练官,其中两个是从南京柏烈武那里来的,是他们把我保送到新军训练班里去的。”(常恒芳.我的革命经过.淮上先贤——常恒芳(内部刊物).淮南文史资料.1987年,总第9集.)。
综上所述,在安徽辛亥革命早期,柏文蔚发起、组织或参与了多个爱国革命团体,促进了多种革命力量的融合,并较早制定和推行了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的策略,使安徽的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从而为安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柏文蔚是安徽辛亥革命中的关键性人物,在辛亥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