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9 00:00 来源:新闻天地 作者:鞠北平 查看:
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于未来国家的政体成为热门话题。此时,有人主张采用德意志联邦制。陈布雷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在中国不存在类似德国普鲁士一样强大的政治军事实体。陈布雷坚决主张中国实行共和制。他说:“二十世纪新建之国,决不容君主世袭之制再留于大地之上”。对于张绍曾发动的滦州兵变,陈布雷表示,如张真心赞成革命,那就必须拥护共和,“吾民知有共和而已,他非所愿闻”。
中国革命引起了日本的恐慌,日本政府积极干涉中国革命。在政体问题上,日本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在华侵略权益,减少共和思想对本国的冲击,建议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公使伊集院衔本国政府之命在中国宣扬共和制不适于中国,认为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万全之策。
在南北和谈过程中,坚持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既定方针。陈布雷站在革命立场上,批判君主立宪思想。有位外国公使认为,中国版图广大,不适于共和政体。陈布雷批判这种论调,认为共和政体的实行与版图之广狭无关。美国疆域广大而实行的是共和制;而恰恰某一个“蕞尔三岛”的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拥非马非驴之政体”。中国实行共和是天经地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原来是清政府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他提出以衍圣公为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陈布雷批评梁启超为“倡兹谬说,自诩新奇”。
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既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目标,也是加强对内外敌人斗争的需要。但由于起义者内部的矛盾及清军的压力,统一的共和政府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只是于1911年12月2日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后,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起义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决定暂缓总统选举以待袁世凯反正,同时推举大元帅、副元帅负责北伐,但又在人选上争执不下。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回国,到达上海,统一的共和政府成立才有了转机。
在大总统选举之前,陈布雷热烈宣传孙中山。他认为当时的局势是,内部军政号令不统一,对外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代表,因此非常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大业。
陈布雷认为,孙中山长期在国外进行革命活动,在国外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对革命忠心耿耿,不屈不挠。在国内,孙中山也负有革命家的盛名。因此,总统非孙中山莫属。
12月29日,孙中山被推举为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用英文写了一篇对外宣言,由王宠惠带到上海,让上海报界发表。《天铎报》总经理陈芷兰得悉后,要求把此文件交给该报由陈布雷翻译发表。有人对《天铎报》能否译好这篇重要文件表示怀疑,王宠惠要求当场试译。陈布雷很快就翻译好了,文字既流畅又典雅,获得了王宠惠的赞许。最后,《外交宣言》中文稿由《天铎报》首先发表。
陈布雷对于共和思想的宣传不遗余力,为革命大造舆论,这是对革命事业莫大的支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获得了舆论的好评。于是,《天铎报》影响力急剧上升,而陈布雷也因此声名大振。
辛亥革命时期,陈布雷是一名刚刚出山,登上舆论界舞台的年轻记者。他思想敏锐,文笔犀利,能言善辩。他热情讴歌革命,对革命忠心耿耿,为革命奔走呼号,这对于唤醒民众,促进革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为革命贡献了力量。
正因为如此,陈布雷受到了舆论界的瞩目。后来,陈布雷因与主编李怀霜不合离开了《天铎报》。有很多报纸纷纷邀请陈布雷加盟,如戴季陶、周少衡正在创办《民权报》,姚雨平、叶楚伧创办《太平洋报》,邓孟硕、邵元冲、宁太一创民国新闻,他们均约陈布雷相助。陈陶遗和雷季兴刚刚接盘《申报》,也约陈布雷“入馆担任撰译”。经过一番考虑,陈布雷决定担任《申报》的西报翻译。由于陈布雷的父亲让他回乡,所以陈布雷只好担任《申报》的义务译述记者。 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经过革命的洗礼,增长了能力,陈布雷奠定了他在舆论界的地位,成为民国著名的记者,这为后来任上海《商报》的主笔以及后来走上从政道路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