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沈谱琴(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6 00:00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董惠民 查看:
湖州府中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改名为浙江省第三中学堂,以后几易其名,绵延百年,即今之湖州中学。
在其优良传统学风熏陶下,学生串有很多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钱壮飞、沈雁冰(茅盾)、沈泽民、胡宗南、徐恩曾等。我国现当代许多著名科学家,如沈百先、许杰、陆学善、丁舜年等,均出于该校。
沈谱琴为地方新式教育慷慨解囊,竭尽全力,许多学校赖其苦心经营得以存在与发展。在辛亥革命前10年中,他用于教育的捐款总计达10万银元以上,因而称沈谱琴为湖州近代教育之前驱,恐怕不以为过。
二、积极组织反帝爱国运动
沈谱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除兴办教育以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外,还积极投身于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在湖州人民反对美国教会“圈地”斗争和浙江各界群众护路拒款等爱国运动中,沈谱琴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始终站在前列。
光绪二十七年(1901),美国教会勾结清归安县知县朱懋清,不与土地所有人洽商丈量,妄图低价圈占湖州城区中心俗称“海岛”(今人民广场)一带60亩土地,说是在此建造教堂、医院、学校,是“有利中国之事业”。继而胁迫居民低价出卖宅地,并逐步将圈占范围扩大为130亩,从而将尊经阁、颜鲁公祠、曹孝子祠等古迹均圈占入内。在遭到湖州百姓的抵制与反抗时,朱懋清为虎作伥,以“侮辱教堂”的罪名,关押鞭笞不肯出卖房产的百姓。当时的湖州府中学堂监督俞寰澄带领学生百余人,列队向美国教会提出抗议,轰动湖州全城。但清廷地方官府怕得罪美国教会,竟出动士兵妄图弹压,见有数千群众助阵而不敢妄动。
光绪三十年(1904) 10月,美国教会在“海岛”四周挂上“此美国教会地界,闲人不准入内”的木牌,开始破土修建。为争回主权,湖属7县各界群众公推沈谱琴、俞寰澄、刘锦藻、张增熙等地方知名人士为代表,与美国教会交涉。沈谱琴等人向归安县交涉未果后,上诉至湖州知府衙门、浙江巡抚衙门,均被种种理由推辞不理。期间,美国教会曾在上海设宴招待沈谱琴等代表,欲以万元银票收买,代表们拍案而起,严辞拒绝。光绪三十一年(1905)4月16日,在京的湖州同乡官员发电报声援,各地湖州同乡会也纷纷响应。沈谱琴等再上诉至清政府的总理衙门,仍被官员以“地方小事”而驳回。再诉之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美国驻华大使馆,也未被受理。最后,沈谱琴等代表毅然向美国国务院申诉,因理由充足,证据确凿,加之当时世界各国报纸纷纷刊出美国教会强行圈地的消息,美国国务院审理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判定教会败诉,归还全部侵占土地。[7](P4’历时6年的湖州教案,在沈谱琴等代表的不懈努力和各界群众的声援下,坚持国格,不屈不挠,取得最后胜利。
起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浙江护路拒款运动,是沈谱琴参与的一场声势更为浩大、影响更为深远的反帝爱国运动。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就向清政府提出由英商承造包括苏杭甬铁路在内的5条铁路的要求,并由当时清政府铁路总办大臣盛宣怀与英商怡和洋行签订草约。但此后不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遂使此事搁置,一直未签订正式条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于美商欲染指路权,浙江商界由湖州南浔富商刘锦藻等牵头,创办浙江铁路公司,呈请筹办浙江全省铁路。此时,清政府正在推行“预备立宪”,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批准所请。光绪三十三年(1907)7月,苏杭铁路沪嘉段开始动工修筑,英国妄图霸占路权,强迫清政府签订借款150万英镑的合同,以路权作抵押。消息传出后,浙江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路拒款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