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驱——云南思茅吕志伊
辛亥革命网 2011-06-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祖荫 查看:
(一)
在南京宽阔繁华的长江路上,有一处世界闻名遐迩的历史性纪念建筑——南京总统府。其名源自于百年前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此建立的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走进庄严、肃穆的总统府大厅,在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陈列展览中,我们发现了一位来自云南思茅的辛亥革命先驱——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次长吕志伊的历史肖像和简介。
在云南青茶飘香的普洱市(原思茅市),也有一条朴实热闹的街道名叫“天民街”。其名也是源自当地人民在几十年前专门命名并保留至今的,为缅怀和纪念出自家乡的同一位辛亥革命先驱——其字“天民”的吕志伊先生。
思茅才俊
吕志伊,字天民,原名吕占东。光绪七年四月二十日,即公元1881年5月17日出生于云南思茅。其父吕佐侯,系思茅当地耕读世家。关于吕志伊在思茅的幼年时代,可考的资料较为有限,据其《偶得诗集》自序所述:“伊舞勺失怙,弱冠远游,更奔走国是,学殖荒落。惟自五、六岁时,趋侍庭训,多习韵语,遂解属对,并渐学为小诗”。由此可知,他幼年时代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接受家庭教育。又据其女吕唤生、吕寿全《先考天民吕府君行述》所记“先考幼敏慧而谨厚,勤苦好学。先后受业于外祖侯公,舅祖陈公西屏之门”。陈公西屏,滇南名士也,其为吕志伊母舅,时任思茅普洱宏远书院山长。民国初年,曾任云南昭通县长。为官清正廉明,民众、士绅多所传扬。后来龙云主政云南,回乡省亲。闻其名,钦其人,特延聘为师,以指导其子女。正是在母亲和老师陈西屏的影响和帮助下,吕志伊“十五入泮,肄业普洱宏远书院”。 普洱宏远书院是清末普洱府新设立的官办学校。当时书院的教育方式,已经从过去个人苦读,按期应试的常规,改变为课堂讲习,集中讨论,课试考核,按期应试。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项变革。吕志伊在普洱宏远书院学习了4年,学业优异,于1900年肄业。
1900年10月,吕志伊第一次离开故乡,赴省会昆明参加庚子乡试。途中,行至把边江时,适逢中秋佳节。他面对故乡的山水明月感慨万千,曾赋诗云:“两度中秋夜,月圆人不圆。惊残女娲石,难补别离天。”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厚谊。
昆明中举
到达昆明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政府以“庚子之乱”为由,决定各省乡试缓期一年举行。吕志伊作为思茅考生,经省督学院面试及举、贡、生、监局试取,再经两院查阅试卷复核,取入昆明经正书院内课高材生班继续攻读。昆明经正书院是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经光绪御批,准奏筹建的。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初五,光绪亲书“滇池植秀”匾额,正式开办。昆明经正书院录取学生十分严格,分为“内课”、“外课”两班。内课为高材生班,每期取员不超过24名。每期学习12个月,学生每人每月发膏火银6两。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该院从1891年创办至1903年撤消,13年中仅肄业内课高材生92人。其中不乏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如袁嘉谷、秦光玉、钱用中等,而吕占东(吕志伊原名)之名,亦列其中。
1901年10月,云南庚子、辛丑倂科乡试如期举行。时年仅20岁的吕志伊不负乡亲师长期望,一试高中,被取为庚子、辛丑倂科举人。从此以后,吕志伊在故乡思茅一举成名。庆贺者、提亲者纷至沓来。年底,他奉母命完婚,娶蒙师侯仲达之女为妻。
1902年冬,吕志伊赴京参加全国会试。他再次告别故乡和亲人,先由思茅起程,到昆明与全省参加会试的举人集中后出发。1903年1月29日,途经贵筑,适逢癸卯年春节。云南赴京会试的举人集会欢庆,人皆赋诗明志。吕志伊亦即席口占七律一首:“英雄成败岂由天,大好头颅负少年。云锁乡关征雁杳,雪穿庭树落花妍。万家烟火竹王国,千里风尘祖逖鞭。愿合同胞铸新脑,生存廿纪抗强权”。据其在《偶得诗集》后叙中回忆:“忆予初学诗时,读杜甫诗有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固亦常藉以自勉,且生平确信人定胜天之名言。曾于癸卯元日,有句云‘英雄成败岂由天’。师友见之,相与惊诧。予仍自信之不谬也”。由此可见,这首明志之诗,血气方刚,不仅充分表现了青年吕志伊敢于向封建传统的“天命观念”提出挑战,而且鲜明地表达了他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思想。此次赴京会试虽然无果而终,但他在旅途往返之时游历大江南北,开阔了眼界,尤其对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有了切身体会。常在旅途所写的一些诗中感叹:“江上利权均外移,荒山落照禹王祠”、“雨打窗纱灯闪青,荒村鬼哭血风腥”、“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报贾生忧”;同时表示:“忧乐此身天下寄,岳阳风月渺无边”、“暂困泥途何所辱,为霖志在济苍生”。充分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由爱故乡发展到爱祖国,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