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位台湾省籍议员丘逢甲:葬须南向 不忘(3)
辛亥革命网 2011-07-22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查看:
武昌起义爆发后,丘逢甲振奋不已,但此时广东局势险恶,张鸣岐正筹谋纾策,调兵遣将准备反制革命。丘逢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于9月中旬多次在广州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并以咨议局副议长身份,于11月8日在咨议局主持召开有张鸣岐参加的满汉、八旗以及绅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于9日正式宣布广东省正式脱离清廷而共和独立。广州遂得兵不血刃地宣告光复。广东军政府成立后,他被推荐为中华民国广东省军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部长。12月29日,全国宣告独立的17省代表共46人,齐集于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咨议局会场,孙中山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丘逢甲被选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成为民国后第一名台湾省籍议员。孰料由于过度劳累,他肺病复发,于1912年2月25日晨辞世。弥留之际他要求“葬须南向”,并留下最后一句话“吾不忘台湾”。
孙中山与何天炯往来信件曝光辛亥革命前夕酝酿情况
“革命党条条俱死路,只有发难与虏争死”
在西泠拍卖2011年春拍上,出现了一件少见的1910年作的“孙中山致何天炯信札册”,将孙中山与他的亲密战友、革命党人与日本之间重要的外交家何天炯的一段交往重现于今人面前。据介绍,这件重要信札册页是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前期写给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何天炯的密信。包括同盟会早期重要信札三通,孙中山与何天炯手书信封各一只,以及极富史料价值的同盟会会员借用证、证明书、收领证等。
孙中山致何天炯信札册
收信人何天炯,广东兴宁人,同盟会早期会员,广州起义策划人之一。他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结识了孙中山及早期同盟会骨干。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时,何天炯担任第一会计,在日本积极进行革命工作,广泛联系留日爱国人士以及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朝野人士,是日本同盟会的骨干。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委派唐绍仪为驻日全权代表,何天炯为副代表,唐绍仪没有到日本,实际上,由何天炯执行全权代表职务。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后,又派何为驻日全权代表,使中国革命获得日本人民更多的支持。回国后他又担任总统府最高顾问及孙中山秘书,陈炯明叛乱时曾迂回火线,冒着枪林弹雨营救孙中山。
册页中的三通信札写于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此时孙中山正在美国谋划革命,国内的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第一通信提及日本同盟会组织涣散,群龙无首,经费支绌,负债累累的情况,孙中山写道“革命党条条俱死路,只有发难与虏争死一条为吾人之生路”,又言“吾党不得不冒险再图速举大事也”,可见革命已在酝酿之中。第二通信中提及的宫崎寅藏与孙中山、何天炯交情皆非常深厚,且全力支持中国革命。宫崎早年曾介绍孙中山与黄兴相识,在同盟会经费拮据时不惜上街头卖唱筹款。这通信中提及宫崎贫病交加,孙中山在加拿大筹集二百元寄去横滨,还提及孙中山在加拿大筹款,颇受当地华侨欢迎的情况。
专家指出,这些信札在辛亥革命紧锣密鼓酝酿前夕由身在欧美筹款的孙中山辗转写给远在日本的何天炯,筹划中国革命的事宜,意义重大。加之日本作为同盟会的诞生地,在辛亥革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们恰恰能够与当时的许多事实印证,如1906到1908年间,由于多次起义失败,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会员表现消极,与组织脱离了联系,而孙中山、黄兴都不在日本,何天炯与吴玉章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加强联系,使同盟会总部的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此外信中涉及的何天炯,虽然在革命期间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但在国内的介绍、传播都不甚多,借此可展现革命的复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