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人朱执信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林家有 查看:
他才气横溢,文武双全,黄花岗起义,他与选锋队血战沙场;他组织刺杀李准和凤山,他被悬赏两万元通缉;他也反对孙中山胞兄任总督;在调解民军和降军的矛盾中,他被乱枪击中,年仅35岁……
壹 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
朱执信祖籍浙江萧山,祖父朱夏,自浙江迁居广东,首任职广东善后局,后定居番禺,故人们习惯称朱执信为广东番禺人。
朱执信父亲朱启连,善诗文书法,科举落榜后绝意仕途,19岁时专心就读于汪瑔门下,多守汉学。汪瑔推荐他到张之洞幕府任职,但张对他不重视,朱启连作书责备,然后辞职。
汪瑔欣赏朱启连的才智,且赞赏他的品德,将次女汪若昭许配给朱启连。汪若昭能诗善词,尤熟识文天祥、史可法、陈子壮等人的英雄事迹,常向儿女们讲述。
1902年,朱执信到广州教忠学堂读书,得到广州士绅丁长江、吴道镕和汪兆铨指点,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教忠学堂教员殴打学生,引起公愤,学生罢课,当局镇压,朱执信自动退学。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一起在家自学,购买和研读新学书籍。
1904年,朱执信与胡汉民、汪精卫、古应芬等60人公费留日。朱执信入东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二班,常与胡汉民、汪精卫、张树枏、陈融等一起切磋学问,讨论国内的形势,开始崇敬孙中山,追随孙中山革命。
贰 在《民报》介绍马克思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朱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朱执信接连发表10篇文章,揭露康有为、梁启超保皇立宪、反对社会革命的本质。
其中《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十大纲领和《资本论》的有关内容。
1907年初,朱执信回国。广东高等学堂和广东法政学堂,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时任法政学堂监督夏同和,礼聘朱执信、张树枏、古应芬、叶夏声等回国学生为教员。
稍后,相继回到广东的同盟会员,均到朱处登记,并接受分配工作。法政学堂的陈炯明、邹鲁等学生,深得朱执信赞识,受之影响走上革命道路。
1910年,朱执信因宣传革命被校方解聘,转而任教于两广方言学堂,朱执信在此成立攘夷排满的“尊孔会”,凝聚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学生。
叁 黄花岗起义血染沙场
朱执信经常深入南海、番禺、顺德各地,组织会党成员加入同盟会。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会党先后参加饶平黄冈、惠州七女湖、防城、钦州马笃山、广西镇南关、云南河口起义,其中不少成员都与朱执信有关。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朱执信联络和发动的会员有顺德的陆领、南海的陆兰清、番禺的李福林、新会的谭义、香山的林义顺、惠州、海丰的陈炯明、王和顺,钦州、防城的黄明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