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才华横溢的革命家

辛亥革命网 2022-03-19 09:01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赵立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宋教仁,字遁初,又作钝初,湖南桃源人。生于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0日遇刺时;他对于辛亥革命和革命后的政局、政治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宋教仁,字遁初,又作钝初,湖南桃源人。生于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0日遇刺时,未满31岁;

  他的革命生涯,从1903年结识黄兴、陈天华后参加革命活动算起,到辞世时也不过十年。

  他对于辛亥革命和革命后的政局、政治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关于中国民主宪政的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壹 非凡的才子宋教仁

  一般谈起革命家,往往不会注意到他们的文才。宋教仁出身于一个乡村书香之家,考取过秀才,古典文学的基础十分扎实。

  1902年他写了一首题为《武昌七夕》的近体诗:“异乡佳节倍魂销,北斗横天影欲遥。遥忆故国小儿女,应随阿母望河桥。”

  1913年的《民立报》上还发表了宋教仁的另一首诗,题为《晓发汉口寄汉元》:“晓色侵江北,轻舟发夏阳。潮声随岸远,山势送人忙。大地风云郁,长途霜雪降。悠悠此行役,何处是潇湘。”

  这两首都是抒发感情的诗。第一首写于早年,他想象自己的亲人在故乡仰望夜空,向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寄托思念之情。

  第二首通过描绘景物,烘托心境,尤其是“潮声随岸远,山势送人忙”一句,很形象地写出了船离岸后自己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而这样的感受其实并不源于“潮声”或“山势”,更多的是出自离别的心情。

  宋教仁还写过许多表达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怀的诗,然而就从上面两首以抒情为主的诗作中,已经展示了不凡的文才。

  宋教仁又是一个能够利用知识研究问题的人。最能体现宋教仁作为“学者”的本领的,是关于“间岛问题”的研究。在清代,有许多朝鲜人越过中朝界河图门江来“垦土”,然后定居下来。

  贰 研究“间岛问题”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实际占有朝鲜,就鼓励朝鲜人大量越界开垦,然后由日本一个叫“长白山会”的团体,制造出所谓“间岛问题”,声称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大片领土是中朝未定界的“间岛”,图谋占据,这样便否定了以图门江作为中朝界河,后果十分严重。

  宋教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完全出于偶然。1907年,宋教仁去东北运动“马贼”从事反清革命期间,得知了日本人的这个阴谋。他化装成日本人,打入长白山会,侦获该会大量关于“间岛问题”的假证据,拍照带回日本。

  然后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特别是找到一个名叫古山子的朝鲜人于中国康熙五十五年出版的《大东舆地图》,清楚地表明中国与朝鲜的界江是图门江。

  在这些有力证据的基础上,宋教仁写了6万字的著作《间岛问题》,从语言学、国际法、历史、地理等角度,特别是利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就“领土主权的历史”、“自然的地势”、“境界的条约”几个方面,论证了日本人所指的“间岛”地区,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宋教仁研究“间岛问题”,是为了挽回国家的权益。他把自己写成的著作托友人交给了清政府驻日公使。

  虽然清政府是自己的“敌人”,是革命的对象,但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宋教仁仍坚持“国家领土,国民人人当宝爱之”,“发明该地确为中领之证据,欲以为政府外交援助”。

  清政府利用他的研究成果,在与日本的谈判中取得了成功,这一片领土得到了保全。

  叁 天才组织者和宣传者

  宋教仁参加了多个革命团体,并且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一是华兴会。1904年,宋教仁协助黄兴组织了这个国内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任副会长。华兴会为后来的同盟会和其他革命组织提供了许多重要干部。

  二是同盟会。1905年,宋教仁协助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并曾受黄兴委托,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工作。

  三是同盟会中部总会。1911年7月与谭人凤等共同创立,对湖南、湖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国民党。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其他党派,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实际主持国民党。

  宋教仁还是革命党中非常出色的“笔杆子”,承担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工作。1905年6月,他参与创办了著名的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以“提倡国民精神,输入文明学说”为主旨,后来改名《民报》,仍由宋教仁担任主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